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立秋时节 邂逅最美立秋诗词谚语

时间:2019-08-07编辑:文二

立秋,虽说天气还是这般闷热,可是依照时令来说,它算得上是秋天了。一年四季中,秋季是一个很舒服的时节了,与炎热的夏季相比,云淡风轻的秋,天高气爽,最是赏心悦目。

立秋的古诗_关于立秋的诗句_立秋诗词和谚语

立秋为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虽然今日气温依然高昂不下,可是立秋既至,我们离凉爽的金秋已是很近了。古人写立秋的诗也很是精妙,不如我们同来吟咏一番,来降降这火热的气温吧。


一、立秋诗词

1、初秋[唐 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立秋[唐 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3、立秋前一日览镜[唐 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4、立秋日登乐游园[唐 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5、立秋日曲江忆元九[唐 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6、立秋[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的古诗_关于立秋的诗句_立秋诗词和谚语

7、立秋[宋 张耒]

对酒聊同楚人醉,哦诗惟听越吟声。

洞庭北岸孤城下,落月西风听晓莺。

8、立秋[宋 方岳]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9、立秋[宋 释道璨]

碧树萧萧凉气回,一年怀抱此时开。

槿花篱下占秋事,早有牵牛上竹来。

10、立秋日闻蝉[宋 杨万里]

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在秋这个时节里,秋风起,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张季鹰有莼鲈之思:“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杜甫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吟诵:“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或哀婉,或凄清,或思念,或昂扬,但秋季在古人的笔下口中无疑是美的,立秋已至,暑气会渐渐退散,一年之中的希望与丰收,也近在眼前,我们翘首以盼。


二、立秋谚语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立秋”的早晚又有很大区别,所谓“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即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其实,“立秋”降温最大的法宝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

立秋的古诗_关于立秋的诗句_立秋诗词和谚语

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

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由此可见,“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享受收获之乐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对没进入收获期的,“立秋”后也需注意:“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秋”也相应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立秋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从来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丢”。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十场秋雨要穿棉”。天凉了,还应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人们甚至认为“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在饮食起居方面,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应切记“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立秋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二十四节气请关注历史文化栏目及二十四节气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