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6编辑:阿泽
宋朝之后,元曲以它独特的魅力称霸文坛。它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在当时的黑暗封建时代,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耀眼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它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标志着案头文学向街头文学的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不难想象,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什么匆匆忙忙大搞“文字狱”,为什么迫不急待的搞什么“康熙词谱”,用心超然若揭。
从历史上看,元曲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对汉族文化有个消化过程,“诗而远、词而近、曲而亲”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当时,统治者马上得天下马上统治天下,在歌曲上他们陶醉的还是所谓的“蕃曲”、“胡乐””。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确委婉动听。
中原的先民如何跨越民族之桥、跨越文化的沟壑,步入马背之上的文化境地?恐怕曲是最好的工具。重新捡起“胡笳十八拍”,已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二是汉族知识分子排解压抑的需要。元朝建立后,内地读书人一下子失去了“学而优则仕”的期望,降于了“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许多知识分子以仕为耻,他们大隐隐于市,以创作曲子聊以度日。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三是文学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到当时,“梨园”再不是皇家的专利,而是社会各阶层精神生活的需求,戏曲应运而生,而元曲则是戏曲的根与枝叶。
现在人们所说的“元曲”,主要包括剧曲和散曲两大类。剧曲用于戏剧中(即元人的大杂剧),为叙述故事或抒发人的情感服务。散曲则如诗词一样,可独立成篇。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目前有记载的元散曲作家有二百一十三人,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曲四百五十七套。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至于元曲的特点,前人之述备矣!归纳起来,能否有四:
一是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它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其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纵观《元曲三百首》,就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的作品,也充满着乡土气息。白朴的《天净沙》春、夏、秋、冬,皆明丽可喜;尤其【双调•沉醉东风】渔父,可谓是“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红白鹭沙鸥。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关汉卿则是民间戏剧的倡导者、实践者,史载他“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王国维认为其”“宫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二是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在某种意义上讲,总共四千多首套曲、小令,犹如四千多面镜子,将元朝社会境况反映的淋漓尽致。恰恰是“万花丛里马(致远)神仙”,“人间宠辱都参破”。难能可贵的是,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例如《窦娥冤》,关汉卿没有局限在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三是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或《赵氏孤儿大报仇》。《窦娥冤》前面已谈及。马致远的《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白朴的《梧桐雨》(还有《墙头马上》、《东墙记》),对人物的刻画真实而细腻。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故事采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说苑•复思》等书,作者作了提炼、改造和虚构。故事是说春秋时晋国□臣屠岸贾谋害忠直大臣赵盾,使赵家三百余口满门抄斩,只赵盾之孙──襁褓中婴儿被义士程婴救出。屠岸贾发现有人偷偷救出孤儿后,竟下令残杀国内所有一月以上半岁以下幼儿。
程婴为保全孤儿和全国幼儿,毅然献出己子冒顶孤儿,其至友公孙杵臼为开脱程婴救孤之罪,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孤儿由程婴扶养成人,二十年后,赵氏孤儿手擒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这是一部优秀的悲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戏剧冲突扣人心弦,气氛激越慷慨,鞭挞了阴险残暴行为,歌颂了崇高正义精神。
四是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可以这样说,元剧是现代戏曲的前身,小令是现代歌曲的雏形。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