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马褂:唐装的前世

时间:2019-09-02编辑:弗朗西斯

很多新人在自己婚礼的时候常常会准备一套唐装,在礼堂穿着婚纱纯洁优雅,在迎亲的时候选择一身唐装,传统且喜庆,父母亲会非常欢喜。唐装是由古代服饰演变而来,那么今天就来介绍一下唐装的前世:马褂。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满语叫“鄂多赫”,因着之便于骑马而得名,亦称“短褂”或“马墩子”,流行于清代及民国时期。

清代初期,马褂为一般士兵穿着,至康熙时期富贵之家也有穿者。雍正后,马褂已甚为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之后更逐渐演变为一种礼仪性的服装,不论身份,都以马褂套在长袍之外,显得文雅大方。民国年间曾被列为礼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马褂逐步被摈弃,后经改良又以“唐装”的名称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马褂是什么_黄马褂代表了什么_马褂有什么影响

行褂和行带等组成。其中行褂即为马褂。

满人初进关时,马褂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以后逐渐成为一种便服。乾隆时曾流行毛朝外的皮马褂,均用珍贵裘皮,非一般人所能置。

清末时,内穿长袍或长衫、外套黑色暗花纹对襟马褂俨然已经是社会主流的“正装”装束。

民国元年(1911年),北洋政府在颁布的《服制案》中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服制条例》再次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20世纪40年代后,穿马褂者逐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后,马褂逐步被中国人民摈弃,后经改良又以“唐装”的名称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马褂是什么_黄马褂代表了什么_马褂有什么影响

文化特征

穿着方式

马褂为外衣,虽然清晚期乃至民国时期,马褂的穿着和搭配方式也多种多样,但其始终作为外套,罩于其他衣服之表。马褂源于行服,其穿着方式亦要从行服说起。皇帝巡幸或打猎,其扈从皆穿马褂、缺襟袍和行裳。按制度所载,有衣则有裳,马褂罩于箭袖缺襟袍之外,下系行裳。当马褂由制度中的行褂变为男女士庶燕居之服时,已不再着裳,而保留了马褂罩于窄袖袍衫之外的穿法。这一穿法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甚至作为婚嫁时的礼服穿用。对襟马褂、琵琶襟马褂和大襟马褂就属于此类穿法。至于卧龙袋则又不相同,它是作为破落人士的外衣,穿着时罩于夹袄之外的,与满裆裤相搭配。

穿着限制

马褂中有一种颜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色。黄马褂在清代服饰中的地位相当特殊。首先,其在民间是禁止穿用的;其次,其代表了一种特权,由皇帝赏赐给宠臣穿用。实际上,皇帝本人并不穿黄马褂。不仅如此,包括皇亲贵族至文武品官均不穿黄马褂(受赏赐者除外)。皇帝、亲王至文武品官行褂皆用石青色,而八旗子弟依旗色而另有规定。

马褂是什么_黄马褂代表了什么_马褂有什么影响

清代黄马褂的穿着者基本上有两类。一为皇帝身边的扈从人员,一为皇帝赐穿黄马褂者。因任职而准穿的黄马褂,亦称“任职褂子”,任职一旦解除则不能再穿。皇帝赏赐黄马褂者还有“赏给”和“赏穿”之分。赏给黄马褂用以狩猎行围时赏赐击中目标者,亦称“行同褂子”,只赏赐一件,且只能在行围时穿着,平时不能穿;而赏穿黄马褂者则不受此限,用以奖赏立有卓越功勋的官员,亦称“武功褂子”,可随时穿着,并可以依式自制。在清代,黄马褂是无上的光荣和神圣之物,赏赐黄马褂是很高的荣誉。一旦被赏赐黄马褂,亲近顿成心腹。特殊的政治功能决定了黄马褂在清代服饰中的特殊地位。

社会影响 

马褂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典型,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瑰宝。世界时装设计师将马褂的型制移植到妇女夜礼服的设计上,而北美的女性则将其用作睡衣或家居服,并在衣身上面加绣花或蕾丝,更加削弱了马褂原有的阳刚之气,使之女性化,富于阴柔之美。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服饰马褂的丰富底蕴以及中国服饰文化对世界服饰发展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