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曳撒:一撒青金腰线绿

时间:2019-09-03编辑:弗朗西斯

曳撒(yìsǎn)原衤字旁是中国的传统民族服饰。读法源自蒙古语,为“一色(shǎi)”变音,蒙语“质孙(jisum),元代服饰之一。本意蒙古袍。明王世贞《觚不觚集》:“胡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褶,而下腹竖褶之。若袖长则为曳撒”明刘若愚《酌中志》:“亦有穿圆领衤曳衤散者”

明朝的曳撒又称”衣色一色一撒”,发音来自元。明早期多称呼断腰袍为质孙,并依其主要特点作为内廷侍卫服饰;明后期曳撒的使用范围扩大,款式不断变化,与传统汉服融合、终成为汉民族服饰的一部份。永乐后曳撒的称呼增多,窄袖也变为琵琶袖。

曳撒是什么_曳撒的种类_曳撒的样式

曳撒最早出处:元曲”怀来醉歌“<一撒青金腰线绿>;这曳撒指腰线袄”

曳撒的历史概况

曳撒是蒙古族发明服装,全名为曳撒质孙袍,元朝人对于穿着曳撒有着详细的宫廷礼仪规定。寓意为蒙古帝国的牧民袍服。游牧民多喜欢穿着此类服装放牧。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以后采用了也曳撒形制,虽然是蒙古人发明的、但是最流行曳撒的朝代却是汉族人的明朝。

但是原本蒙古的曳撒没有交领右衽的规定,左衽、盘扣、蜈蚣扣甚至都是也曳撒包含范围,明朝以后因为极力恢复汉文化、把蒙古族的曳撒和原本的汉服特点进行融合,创造出了汉服中的曳撒形制。

明朝中期,锦衣卫以及武官的官服采用曳撒样式,逐渐摒弃元朝的传统样式、开创出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形式。例如麒麟服、飞鱼服,这样的充满汉民族花纹的曳撒大批出现,大大增加了曳撒的华丽性和装饰性。

曳撒是什么_曳撒的种类_曳撒的样式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袖子越来越长,和传统汉服的长袖已经无异。曳撒,正式成为明朝汉服的一种代表款式。

曳撒的详细种类

质孙

质孙(只孙、济孙、济迅)是蒙元时期非常重要的宫廷礼仪服饰,它对后来的蒙古族袍服的发展影响至深,但对于质孙的形制及产生、发展等问题,至今没有学者进行系统的探究,”质孙“在《元史》中定义:”质孙,汉言一色服也“,“预宴之服,衣服同制,谓之质孙”。

质孙是伴随着质孙宴而产生的。作为蒙古宫廷最为隆重的盛宴,质孙宴必须是在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下才可实现的。

诈马

诈马服最早明确记载的是太宗窝阔台1229年继承汗位时“全体穿上一色衣服”元代时,质孙宴达到鼎盛,并将其以典章形式载入史册。“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官臣在内宫大宴中均可服用,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这种服式有上、下级的区别和质地粗细的不同。

曳撒是什么_曳撒的种类_曳撒的样式

冬夏服

天子的质孙冬服有十五个等级(以质分级层次〉。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完好。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

夏服共有十五等级,与冬装类同。

冬服有九个等级,夏季有十四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元史》卷二《太宗纪》、卷九、卷一二《世祖纪》、卷三七《宁宗纪》:“太宗二年夏五月,帝在达兰达葩之地,大会诸王、百僚,谕条令曰:凡当会不赴而私宴者,斩。诸妇人制质孙燕服不如法者,及妬者乘以骣牛徇部中,论罪,即聚财为更娶”。

“至元十三年十二月,赐伯颜、阿术等青鼠、银鼠、黄鼬、只孙衣,余功臣赐豹裘、獐裘及皮衣帽各有差”。“至元十九年十月,禁中出纳分三库:御用宝玉、远方珍异隶内藏,金银、只孙衣段隶右藏,常课衣段、绮罗、缣布隶左藏。设官吏掌钥者三十二人,仍以宦者二十二人董其事”。

“至顺三年十月,敕:百官及宿卫士有只孙衣者,凡与宴飨,皆服以侍。其或质诸人者,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