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4编辑:弗朗西斯
堕马髻,古代妇女的发髻式样。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属于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
注意,“倭堕髻”不是堕马髻,是堕马髻的后代变体,两者不一样。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粧(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寿,孙寿,梁冀妻。另有一说:发鬂松垂,象要坠落的样子。故又叫“坠马髻”。《乐府诗集·梅花落》:“天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
堕马髻,后演变为倭堕髻,是中国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妇女发型。据说是东汉的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这种发型的特色在于往下侧垂至肩部,并从发髻中分出一绺头发自由散落,与人发髻散落之感,如果加上愁眉妆和啼妆,犹如女子甫从马上摔落之姿,能够增加女子的妩媚感。
典源
《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
和平元年,重增封冀万户,并前所袭合三万户。弘农人宰宣素性佞邪,欲取媚于冀,乃上言大将军有周公之功,今既封诸子,则其妻宜为邑君。诏遂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入五千万,加赐赤绂,比长公主。
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冀亦改易舆服之制,作平上軿车,埤帻,狭冠,折上巾,拥身扇,狐尾单衣。寿性钳忌,能制御冀,冀甚宠惮之。
汉桓帝元嘉年间(公元151年——153年),京城的妇女流行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愁眉,就是把眉毛画得细而且曲折。
啼妆,就是眼睛下的粉擦得薄一些,好象哭过了一样。堕马髻,就是把发髻梳在一边。折腰步,就是走路的时候做出双脚承受不了下身的样子。
龋齿笑,就是笑的时候好象牙齿痛,虽然内心很高兴,也不尽情地放声大笑。这些做法源自大将军梁翼的妻子孙寿,京城中的妇女都统一如此,连各个封国的妇女也都仿效这些做法。
上天的禁戒这样说:“兵马将去收捕,所以妇女忧虑发愁,皱着眉头啼哭,官兵来牵掣强夺,将折断她们的腰关节,使她们的发髻倾斜;她们即使强颜欢笑,已不再有什么意趣了。”到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冀整个宗族都被诛灭了。
坠马髻在唐天宝年间,又始出现,到贞元时,重为们女梳作而流行。唐时有人将蔷薇花低垂拂地形态,譬作堕马髻式。堕马发髻,各代微有变化,但其基本特点,偏侧和倒垂的形态未变。
唐温庭筠有“倭堕低梳髻”;明吴嘉纪有“岸傍妇,如花枝,不妆首饰髻低垂”诗句。堕马髯主要为已婚中年妇女所喜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