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5编辑:梓岚
6、留园
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全园大致分为中、东、西、北四部分,中部为原留园所在。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留园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7、山塘街
山塘街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7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
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开挖成山塘河,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称为山塘街,沿街均为古建筑。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
山塘街因山塘河而命名。
唐宝历元年(825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开挖成直河(由阊门外护城河直达虎丘山麓),称山塘河,便于行舟。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长堤,长堤宽阔成路,也直通虎丘,当时虎丘称武丘,山上有武丘寺,故诗人笔下直称为武丘寺路,后人称“白公堤”,堤长七华里,又称七里山塘。因介于阊门闹市与名胜虎丘之间,逐渐成为繁华的旅游商业街。
8、平江路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着活力。
长1606.8米,宽3.2米,1985年改弹石路面为长方石人字形路面。2004年5月,平江路完成保护与整治工程,路面改建传统长条石横铺彻成。两侧支巷多为历史悠久的小巷,路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特色著称,西侧平江河即为古城内“三横四直”干流中第四直河,宽5~6米,从南端苑桥到北端华阳桥,中间共有11座桥东西向跨越其上。
9、同里古镇
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原名”富土“。
先秦已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汉唐日呈繁华。
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尚属村市,在九里村。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
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同里。
元明时同里渐移至南,因镇内三条东西向市河,成”川“字型,又名”同川“。屯村汉代成集市,始称”屯市“,唐初已达兴盛时期。宋建炎年间,居此地者千余家。
元明时”易市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弟张士德据吴江,分兵谭道济守屯市东关,控扼守秀州、松江二要冲。明嘉靖年间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后居民稍增,自成市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属吴江县久咏乡。
清乾隆年间行政区域重新调整。原居同里镇中,水民安数亩的放生河塞筑屋,“亦成闹市”,称”新填地“。镇域继续向东南扩张。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
10、周庄古镇
周庄古镇是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苏州城东南,位于昆山、吴江、上海三地交界处。
周庄古镇四面环水,因河成镇,依水成街,以街为市。井字型河道上完好保存着14座建于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桥。800多户原住民枕河而居,60%以上的民居依旧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周庄古镇主要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