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冕旒:古代礼冠中最为贵重的一种

时间:2019-09-06编辑:吴飞

冕旒的介绍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古代中国礼冠冕旒的介绍_冕旒的形式介绍_天子十二旒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冕旒的引证解释

古代中国礼冠冕旒的介绍_冕旒的形式介绍_天子十二旒

1、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

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牛亨问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缀珠垂下,重如繁露也。’”

清袁枚《新齐谐·蒋太史》:“王年三十馀,清瘦微须,冕旒盛服,执笏北向。”

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

南朝·梁·沈约《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

唐·韩愈《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

明·沈鲸《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启,达群意于冕旒。”

《西游记》第十回:“静鞭三下响,衣冠拜冕旒。”

胡适《镜花缘的引论》四:“他(武则天)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冕旒的形式介绍

古代中国礼冠冕旒的介绍_冕旒的形式介绍_天子十二旒

帝王戴的冕冠,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

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