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18编辑:吴飞
太初历的编纂是我国历法史上非常璀璨的一段历史,这部历法在当时的世界上,无论是精确程度还是先进程度都是领先,虽然它只使用了一百八十八年,但是太初历对后世的历法起到了很多的影响和知道作用,本期的中国历法,就一起来看看太初历的具体内容有什么吧。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和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等上书,提出废旧历改新的建议。
司马迁提出3点理由:《颛顼历》在当时是进步的,现在却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颛顼历》所采用的正朔、服色,不见得对,是不能适应汉代的政治需要的;用《颛顼历》计算出来的朔晦弦望和实际天象许多已不符合了。因此建议改为“正朔”。
在这3条理由中,汉武帝认为第二条理由即政治上的需要是最为重要的。
改历的目的就是借以说明汉王朝的政权是“受命于天”的。汉武帝不是单纯地把它看作科学上的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巩固政权的大事。
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促成了我国历法的大转折。
汉武帝征求了御史大夫倪宽的意见之后,诏令司马迁等议造汉历,开始了在全国统一历法的工作。于是,一场专家和人民合作改革历法的行动开始展开。
汉武帝征募民间天文学家20余人参加,包括历官邓平、酒泉郡侯宜君、方士唐都和巴郡的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
《太初历》采用的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我国的阴历一直沿用至今。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2000年。在天文学史上首次准确推算出135月的日、月食周期,即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根据这个周期,人类可以对日、月食进行预报,并可校正阴历。
太初历的具体内容汉武帝元封七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颁布年号称呼此历为《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
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很准,如水星为115.87日,比今测值只小0.01日;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一周期中太阳通过黄白交点23次,两次为一食年,即1食年=346.66日,比今测值大不到0.04日。太初历还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收入历法,这对于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
太初元年有十五个月,横跨公元前104年,有两个冬至,前一个冬至在公元前105年(公历)12月。太初元年冬【前十月】朔(公元前105年11月23日左右)到太初元年冬【后十二月】晦(公元前103年2月8日左右)。
《太初历》的科学成就,还在于适应农时的需要。编制《太初历》时,将有违农时的地方加以改革,把过去的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
又在沿用19年七闰法的同时,把闰月规定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间无中气的月份,使历书与季节月份比较适应。这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顺畅了。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也与农时照应。
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