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盘点六种老北京夏天消暑冰食!

时间:2019-09-26编辑:弗朗西斯

1.暑汤

——老北京时的气候是冬冷夏热,在炎炎夏日里老百姓离不开防暑降温的「暑汤」。

暑汤泛说可包括百姓家熬制的绿豆汤和街市所有的冰冷饮料及可降暑的药汤。这里所说的暑汤是指中药铺配制的、免费供给平民百姓喝的消暑药汤,其方剂多用适合伏天服用的香薷汤、双花汤等。

中国传统冷食_古代人夏天吃冰_老北京夏季冰食

这种暑汤都有祛暑散热、清三焦火、理气宽中等功效。旧时同仁堂、鹤年堂、庆仁堂等药铺以及药王庙、关王庙等处,都在夏至节后在门前摆个长条桌,上面放着装满药汤的大玻璃缸或木桶以及瓷碗、玻璃杯,过路者都可停步在桌前喝上一两碗,既解渴又祛暑。

有些住户也常买配好的药剂包,拿回家自己煎制,全家饮用。有一些药铺也常在供行人免费喝「暑汤」的同时,施舍一些藿香正气丸等小药包,上面通常印着店铺的字号以及「暑天防热,保重身体」等字样,既是社会慈善活动,也是做生意的宣传,从而扩大自家店铺的知名度。

2.酸梅汤

——古籍中所载称为「土贡梅煎」。南宋《武林旧事》中亦有「卤梅水」的记载。老北京人喝的酸梅汤是从清宫御膳房传到民间的清暑解渴饮料,素有「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之说。

梅子,亦称青梅、梅子、酸梅,用半黄的梅子烟熏后即成乌梅。乌梅泡水有止渴调中、生津润喉、止咳祛痰等功效。酸梅汤的制作是将乌梅泡发后放入桂花、蜂蜜、冰糖加水进行熬制而成。清乾隆年间,诗人杨米人所著《都门竹枝词》上云:「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3.红白玻璃粉

——实际上是用藕粉或洋粉(老北京对琼脂的俗称),相当于今天的果冻、凉粉、龟苓膏之类。熬制作浓汤或凉粉状,冷却凝固成冻坨,透明白色的就是白玻璃粉。如果熬制时再加点食用红色素,就成了红玻璃粉。

一般售卖时,将红白玻璃粉各一坨放在一个玻璃器皿中,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非常鲜艳,照现代词来说是很有「卖点」的。出售时,以小瓷碗盛满,用小钢刀划成条,浇上冰镇的糖水,状如透明玻璃。这种玻璃粉亦在小吃店、干果铺有售,常吆喝「败火润喉的玻璃粉呦!」购买者,用嘴沿碗边一吸而尽,凉甜滑润、非常爽口。

中国传统冷食_古代人夏天吃冰_老北京夏季冰食

4.果子干

——在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的诗句,说的就是「果子干」。

果子干的原料主要是杏干、柿饼、鲜藕片和白糖。制法是先将杏干、柿饼洗净,用水泡胀后冰镇冷透,两者均撕成碎片,加水和白糖煮成带汁的糊状,盛入器皿中,再把鲜藕覆盖其上,然后把容器放在冰块中冰镇一夜,次日出售时再放进一大块冰块。

老北京时除干果铺、小吃店出售果子干外,还有串胡同的小贩推着车夜间在胡同叫卖。售卖时用小铜勺盛入蓝花瓷碗,食之凉彻牙齿,酸甜清香适口。

5.杏仁豆腐

——亦称杏酪,是老北京时的冰食佳品。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云:「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锅煮熟,加白糖霜或量加牛乳。」此法做出冷却后即成杏酪,将其切成小块配以冰水,形似豆腐样,食后凉爽滑嫩适口,很受食者赞誉。这种杏仁豆腐除小吃店外,在西餐店常有出售。

中国传统冷食_古代人夏天吃冰_老北京夏季冰食

6.大冰碗

——老北京的冷食,常作为夏天时在饭庄子的红白事或寿宴时供应。清代严辰《忆京都词》注:「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原坐落在什刹海荷花市场旁的会贤堂饭庄的「消夏大冰碗」,最有特色:以大号蓝白彩大瓷盘盛装,盘内用碎冰垫底,上面迭以切成片的鲜桃、苹果、梨等水果,最上面覆以什刹海出产的鲜藕片、鲜菱角和鲜莲子。

各种水果均经冰块冰镇过,上桌时再撒上些白糖和黄酒。食此大冰碗,入口清香,冰凉爽口,暑热尽消。这种称为「大冰碗」的什锦水果冰盘,旧时大饭庄均在开宴前后为食客敬奉在席面上,以供食用,很受欢迎。

现如今,夏暑季节乃至冬天,「冷食」、「冷饮」在市面上能见得着,花样也更丰富了,但我还是怀念童年时那种父亲带我一起去吃「冰食」的感觉。物以稀为贵,老北京的冰食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