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10编辑:文二
“大一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概念。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把儒家思想放在至尊地位,并且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倡导建立一个疆域、文化、制度等全方位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此后,“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延续两千多年,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思想,所要强调的是“统一”的理念,涉及社会、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
然而,“大一统”的原意并不是指“统一”含义,“大一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原文是“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是公羊寿对孔子编撰的《春秋》进行的解读。《春秋》文字非常简略,晦涩难懂,为后人留下很多解读的空间。《春秋》开篇第一句话就提出了“王正月”,“正月”是历法的概念,《春秋》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个“王”字?于是《春秋公羊传》想解释说“何言乎王正月”,意思是,为什么要说“王正月”呢?,答案则是“大一统也”。
“大”的意思是推崇、尊重、重视,要推崇、重视的对象就是“一统”,古人对“一统”的解读比较多,总体是“正统”的含义。"大一统“,字面意义就是“尊崇正统”。为什么要强调“正统”呢?本来,周王朝是礼制社会,非常强调礼制秩序。
历法,在那个时代,可是件大事,是整个礼制秩序的重要环节。历法必须由由周王来颁布,它代表的,是周王统治的合法性,各诸侯国使用用周王颁布的历法,就是承认周王的合法统治。这就是“王正月”要表达的含义。
但到了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礼坏乐崩”,诸侯不讲规矩了,不再使用周天子颁布的统一历法,而是使用自己的历法。
《春秋公羊传》对于孔子提出的“王正月”进行解释,给出的理由就是“大一统”,强调为什么要用周王朝统一的历法,因为它是各诸侯国应该推崇、尊重的“正统”。
也有人将“一”解读为“元”、“统”解读为“始”,“一统”就是“元始”含义,这里就赋予形而上学的含义,认为“一统”来源于道家的形而上学本体论。道家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宇宙万物都是由“一”所生,最终要复归于“一”。“一统”代表的,是宇宙万物的来源和归宿。这里赋予了超越万物的哲学价值意义,有了中国古代越越自然界的“天”的含义。古代帝王自称“天子”,政权的合法性来自“天”的意志,从这个角度更加说明周王朝治理的合法性。
“大一统”的内涵不断演化,从一个哲学概念,引申为王朝治理的合法性,再将外延逐步扩大社会治理的操作层面,包括社会、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强调整体性、统一性。
“大一统”所要表达的,是自下而上的形式,向最高的“一统”看齐。而后来逐步演绎的结果,却是以自上而下的形式,推行“统一”的文化、制度、思想,在现实社会治理中,实现政令畅通、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