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07编辑:思慕
中国传统民俗中在腊月二十七、腊月二十八要集中地沐浴、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在某一些地方,洗浴风俗是在除夕这一天进行的!在这一天下午洗澡、换新衣,代表着除旧迎新。
古代记载
从沐浴先谈起,早3000年前,在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已经有了“浴”、“沐”、“洗”这些字了。当然,这些字有着不同的含义。“浴”是洗澡;“沐”是洗脸,“澡”是洗手洗脚。
古代,洗澡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清洁卫生,也是作为一种礼仪,一种社会公德,而共同遵守着。譬如上朝谒见、会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诚和尊敬。《论语宪问》说:“孔子沐浴而朝”。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推崇礼治的,所以他严格遵守,洗好澡再去见诸侯,或者去祭祀祖先和神灵。
老子也很讲究卫生,《庄子·田子方》记载:有一次,孔子去见老子,正碰上老子洗澡,披着长头发,简直不像个人,把孔子吓了一大跳。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卫生传统和风俗习惯。古代早有规定,上下身浴巾应该分开的。《礼记#内侧》说:“外内不共井,不共浴。”在这里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也有清洁卫生的含义。
在甲骨文当中有许多单体象形字。它是描绘实物形状的字,即象形文字。前面谈到的浴、沐、洗这些有关个人卫生的字,便属于这一类象形字。就拿“浴”字来说吧,它像一个人,立在盘子里,身和头上有水滴落下,这说明了一个人正站在“盘子里洗澡”。
养生说
洗浴者、沐浴也,古来起居之要事。古之圣人,欲养性必先修身,欲清心必先洁体,故以沐浴为重,远至春秋,孔子推崇至美之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再至秦汉,每月三日为体沐日,无论高官小民,皆置一切公案杂务于身外,而专致于清洁发肤之事,而至隋唐,年中有“沐浴节”黄发垂髫皆嬉于水也。至于当代盛世,仓廪丰实,百姓乐业,洗浴益勤,且浴水器具更见精致,更寓情趣,沐浴亦终成文化之大器。
享受说
人之所以重沐浴,以沐浴之三性也。其一,水为至清至洁,能涤尽万种污秽,“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其二,水为至阴至柔,能克化万物,荡除心之尘埃,内外一色,身心俱明,“秋水堂前,曲诏明于镜,心房清如玉”其三,水为至灵至妙,洗浴之时,身心俱乐,渐入佳境“白石冈头曲岸西,翁童泼水相向嬉,酿成千倾碧波香,愿得夜夜餐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