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7编辑:果果
拱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行的礼节,在上古时期就已产生,做法是双手抱拳前举,近似于带手枷的奴隶,原初的含义为表示愿做对方的奴仆,以表示一种相当的尊敬。清代学者阎若璩在对《论语》的注释中提到:“古之揖,今之拱手。”但是拱手与作揖并不完全相同,拱手仅仅是双手抱拳前举而已,作揖则还要配合两臂的上下左右等方向性的动作,正式的作揖还要鞠躬,后来揖礼简化,在行用的时候常常变成了拱手,而拱手与作揖这两个概念也就时常混用。
“作揖”是什么样的礼仪?
作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行为,至今仍在行用,其方式为双手抱拳前举,同时身体略弯,也有很多时候仅仅是举手而已。作揖起源很早,相传在夏代就已经出现,在西周时期就很为流行了。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的种类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等。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一种表示特别敬意的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
一般而言,作揖是一种恭敬之心的表达,但在个别时候却有着反面的含义,《汉书高帝纪》记载郦生见刘邦的时候不拜而长揖,表达出一种不敬服的心态,当然,这并非是作揖本身的含义,而是说按照礼节,本应当致以更为尊贵的行礼方式,这时如果用作揖来代替的话反而显得不敬了。严格来讲,作揖抱拳的通常方式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包住或者盖住右手,这称为“吉拜”;反之则为“凶拜”,也就是左手握拳,右手成掌,这种作揖方式一般用于丧礼的场合。
这一区别的源起为一种诚意的表示,因为大多数人右手为主手,在攻击他人的时候主要用的是右手,作揖时左手在外,而将用于攻击的右手盖在里面,是一种友好的表示与真诚的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