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6编辑:罗生门橘子
一、为什么叫婚礼
首先婚礼的”婚“本为“昏”,因为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婚礼都会在黄昏举办仪式。在阴阳五行中女子为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黄昏举办婚礼,意味着迎阴气入宅的含义。为了区别黄昏,在左边又加了“女”字旁,变成了如今的婚礼。
二、多大才能结婚
古代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六及笄就算是成人,可以谈婚论嫁。出于鼓励生育的原则,汉代明文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要缴纳五倍的赋税。而实际上,古代早婚现象比较严重,宋代曾有“男年15,女年13,就可以婚嫁。”的规定。
三、婚礼的仪式有哪些
最开始男女是没有区别的,双方互赠俪皮(成双的鹿皮),告之父母就算完成了婚礼。但到了夏商,又出现了“迎亲”的仪节。而到了周代则更加完善,形成了“三书六礼”的整套仪式,
三书是聘书、礼书和迎亲书,而六礼则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婚礼的仪式从此基本固定下来,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只是细节变化而已。
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古代出于优生考虑,同姓不婚);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双方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从此女方到男方家居住。
四、彩礼有多少
这个就很难有准数,时代不同,彩礼也在不断变化,但基本上和双方家境保持一致。以清末民初北京大户人家为例。彩礼要准备绸缎衣料四至六件,布料若干匹;金戒子金耳环金镯子等金饰一套;大洋七十二块;食品六十四对,如酥饼糕点若干样,每样64只。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送“过书”给女方作为定亲凭证,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
女方以油包及自做的绣品作为回礼,送“回贴”表明认可这场婚礼。而后双方择吉日迎娶,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和现代一样实际),讲究的还会送“百年好合”等喜庆字样的喜轴。女方陪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和现代依然一样),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到如今还是这样)。迎亲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轿前担”,一般为2只鹅、半扇猪肉、两条大鲤鱼。女方将嫁妆摆放在家里供亲友观看,称“晒嫁妆。”所有嫁妆都会被披上红色彩线,薰以檀香,衣柜底放数枚银元压箱钱。
五、大红花轿的来历
传说南宋(高宗逃难至明州,被金兵追赶,得一女子相救得脱,从此下诏明州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銮驾待遇,凤冠霞披坐花轿。也就是俗称的“大红花轿”。坐花轿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坐一次。所以古代两口子吵嘴,女方常说: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以此来表面自己是明媒正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