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

时间:2020-05-06编辑:罗生门橘子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做“笄礼”。《说文解字》曰:笄,簪也。“笄”就是古人盘头发或者别住帽子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由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插上一根簪子。发式的改变意味着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了。

《礼记·内则》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汉代经学家郑玄对此的解释是: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后来,人们就用“及笄”一词,指称女子年满十五岁。例如《儒林外史》: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而“笄年”是指女子初加笄之年,即十五岁。例如白居易《对酒示行简》: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意思是说,我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十五岁了,还没有嫁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形容女子,尤其是年轻女子的年龄,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形状奇异的美丽花朵,古人常用来比喻少女。

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一诗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是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姿态轻柔美好,如豆蔻初放一般。因此,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其他如女子十六岁称“碧玉年华”,二十岁称“桃李年华”,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等,也都是拿美好的事物作比,形容女子的青春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