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揭秘:“娑婆”和“婆娑”之间的区别

时间:2016-11-29编辑:历史狂流

东晋道家葛洪在《抱朴子·酒诫》中说汉高祖刘邦“婆娑巨醉,故能斩蛇鞠旅”,都是形容这种“醉步”;

同时代或稍晚,也有人用“婆娑”形容从容悠闲的形态(类似今天所说的“大摇大摆”吧),比如两汉之际的班彪《北征赋》中有“聊须臾以婆娑”的说法,初唐书法家李善注解说,婆娑是形容“容与(从容悠闲)之貌”。

 同样是葛洪,在《抱朴子.崇教》中说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绮纨之间,不知稼穑之艰难”,这里“婆娑”的用法,就和自己此前不同,而接近于班彪。

很显然,不论是“醉步”还是“大摇大摆”,都是直接从“婆娑舞姿”中阐发而来的。

大约南北朝时,“婆娑”被用于形容植物的姿态景象。

《世说新语》中称东晋末年的大臣殷仲文因政治上失势郁郁寡欢,在某个月暗灯稀的初一之夜和幕僚们在听事厅中闷坐,久久凝望着厅外随风起舞的槐树,长叹“槐树婆娑,无复生意”,这里用“婆娑”形容树影,是因为昏暗光线下风中的树影,和盘旋的舞姿有相通之处。

 这种借形态上的相似而以“婆娑”形容摇曳、婉转、散漫的事物或姿态,古今均不少见,被形容为“婆娑”的,既有蓬松的发髻,也有婉转的歌喉。

较晚还有用“婆娑”形容老年人的,比如清代张岱《陶庵梦忆.闵老子茶》里有“婆娑一老”的说法,而同时代的戏曲学家李渔在《意中缘.卷帘》中则有“老婆娑”的借代用法。

之所以用“婆娑”形容甚至指代老人,是因为老人腿脚不便,走路不稳,看上去和“婆娑舞姿”也有几分相同之态吧。

“娑婆”是外来音译词,典出佛经,是从梵文中音译而来。《妙法莲华经》中:

“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

注解中则说“梵云娑婆,此云堪忍”——“娑婆”是梵文直接音译,如果意译就是“堪忍”。

“堪忍”什么呢?就是“诸众生三度及诸烦恼”,也就是世界上林林总总的一切,包括好的和不好的,愉快的和不愉快的,不论您是否理解和喜欢,都只能无奈地接受。

文章一开头提到我那首悼亡诗,说“人生最恸是娑婆”,正是抒发对这种不能忍受、却又不得不忍受之人生百态的郁闷之情。

12共 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