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2-23编辑:梓岚
大年初一祭神祀祖完毕,家家户户争先恐后地打开大门,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在一场爆竹鸣奏的大合唱中喜迎新春佳节。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妇孺皆知的新春佳咏,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新年的各种习俗中喜气洋洋、欢度佳节的情景。
正月初一的“开门爆竹”,既有“开门大吉”的含义,也有除旧布新的象征。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描述苏州人元旦放爆竹时说:“岁朝,开门放爆竹三声,云辟疫疠,谓之‘开门爆仗’。”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描写了北京人过年放爆竹的情景:“每届初一,于子(时)初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宵达巷,络绎不绝。”街巷通衢鞭爆齐鸣,家家户户悬灯结彩,普天同庆共贺新春,人们欢天喜地过大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中国小孩子过新年》一诗中,描写了儿童新年放爆竹的欢乐:
过了三十晚,又到初一朝。
枕头压岁钱,灯笼挂得高。
一身新到底:鞋,袜,衣服,帽。
听听打呼声,轻轻不要闹。
寻吃厨房里,五香鸡蛋好。
堂前去拜年:爹,娘,哥哥,嫂。
开门放爆竹,大炮和小炮。
大炮闭耳听,小炮点着跑。
跌在污泥里,妈妈一顿敲。
眼泪流到嘴,哈哈又笑了。
新年放爆竹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代,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传说中,山臊是西方山中的一种怪物,人若触犯了它,就会生一种怪病。后来,人们发现,如果把竹筒放在火中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山臊就会吓得落荒而逃。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爆竹行》,生动描绘了江南荆楚一带放爆竹驱鬼逐邪的风俗。诗云: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由此可见春节放爆竹的习俗历史也是很久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