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蒲州梆子发展历史及现状简介蒲州梆子有哪些代表名家?

时间:2018-12-05编辑:文二

蒲州梆子简介:蒲州梆子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蒲州梆子有哪些代表名家?蒲州梆子的发展现状如何?本文马上为你介绍:

蒲州梆子简介

蒲州梆子又称蒲剧,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州梆子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蒲州梆子发展历史及现状简介蒲州梆子有哪些代表名家?

蒲州梆子的发展历史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

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

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

蒲州梆子的艺术特色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梆子腔属板腔体,有7种基本板式,另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三百多支。蒲州梆子的声腔特征是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慷慨激越的情绪。

蒲剧音乐长于表现激情。蒲剧唱腔由于当地人民生活习性和语言、音调关系,其旋律跳跃幅度大(通常有十一度乃至十四度猛跳),起调高(过去用"二眼调",相当于bB调,直至"梅花调"相当C调。现在多用G或#G调),大小嗓兼用。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激跃凄楚的情绪。故蒲州梆子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在演唱过程中演员大小嗓兼用,往往出现十度以上或两个八度的跳跃,行腔高亢奔放,富于激情。伴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场乐器采用鼓板、枣梆、马锣、铙钹等,锣鼓经十分丰富。

蒲州梆子发展历史及现状简介蒲州梆子有哪些代表名家?

蒲州梆子分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脚色行当,其表演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最鲜明的特点是火爆奔放,刚健大方,舒展明快,含蓄细腻,注重做工,擅用特技表现人物,有不少难度较高、观赏性极强的表演技巧,仅特技绝活就有三十余种,其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

蒲州梆子的代表名家

本世纪三十年代,蒲剧舞台上的三个小旦的表演---王存才的"路数",冯三狗的"乱弹",孙广胜的"走",都各称绝。特别是王存才在《挂画》中扮演的少女含嫣,更是唱做俱佳,技艺超群。

因而时人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意即不当民国总统),"宁肯误了收秋打夏,不能误了存才挂画"之说,可见当时的蒲剧表演艺术确有极大的魅力。蒲剧艺术除具有各种梆子戏的共同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表演艺术方面,不仅动作宽大有力,且惯用特技表现人物。

许多赞赏近代蒲剧及著名演员的谚语,至今也仍流传不衰:"宁误打夏收秋,不误广盛《藏舟》";"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谚语里说的(孙)广盛,(王)存才,都是30年代红极一时的名旦。

到了蒲剧艺术空前兴旺的20世纪50年代,不但整理改编出一大批传统剧目如《徐策跑城》、《麟骨床》等,更涌现出一批著名演员。五大蒲剧明星--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联袂出演的戏剧电影《窦娥冤》,遍映大江南北,倍享美誉。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蒲剧艺术还体现在演员们的特技功夫上。阎逢春当年独创的"翎子功",已被许多剧种演员推广承袭;80年代一批青年蒲剧演员们,又以传神的表演和精彩的水袖、椅子"双绝"等功夫获得戏剧"梅花奖"。

蒲州梆子发展历史及现状简介蒲州梆子有哪些代表名家?

蒲州梆子的发展现状

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蒲州梆子正陷于危机之中,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青黄不接,这种局面需要尽快得到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