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莆仙戏发展历史简介莆仙戏的经典剧目有哪些?

时间:2018-12-05编辑:文二

莆仙戏简介:莆仙戏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莆仙戏有哪些经典剧目?莆仙戏有哪些著名剧团?莆仙戏有哪些记录?本文马上为你介绍:

莆仙戏简介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发展历史简介莆仙戏的经典剧目有哪些?

莆仙戏的发展历史

莆仙戏滥觞于南宋,清朝莆田文人关陈谟在《闽中杂记》中记载:“兴化戏剧源于宋而盛于明。”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1187~1269年)晚年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在故乡看到莆仙戏演出,曾赋诗描述当时盛况:“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陌头侠少行歌乎,方演东晋谈西都”。可知,所演剧目多以历史故事题材为主,并包含某些宋、元南戏古老与罕见的剧目。

明、清时期,是莆仙戏发展、繁荣的时期。明朝莆田文人姚旅在《露书》卷八《风篇》中记载了莆仙戏使用的特殊乐器笛管:“以葭芦为之,莆中谓之芦笛。然亦莆中多此,岂余所见未广耶?”演员的冠饰也很有特色:“弁如帻,但当耳有两手拤耳。余少时于戏场见之,犹有吉祥之意。”长乐人谢肇淛在《五杂俎》卷十二“物部四”中记曰:“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闽音”。

民国时期,京戏、闽剧相继传入莆田,京剧的武打表演与侠义剧目,闽剧的机关布景和表演手法,都对莆仙戏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后台伴奏也从原先的锣、鼓、吹单纯的乐器,向民间吸收了“十音”、“八乐”中的部分乐器和外地剧种的乐器,诸如二胡、板胡、琵琶、三弦、扬琴、大提琴等,使莆仙戏音乐形式更加多样与抒情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莆仙戏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民国9~12年(1920~1923年),“紫星楼”班首次出国,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伐子都》、《征东》、《征西》、《三国》、《封神榜》等剧目。民国16~19年(1927~1930年),双赛乐班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天豹图》、《瓦岗寨》、《水浒》、《三国》、《方世玉打擂台》、《王魁与桂英》等。这一时期,莆仙戏剧坛上涌现一批著名演员,如生角黄文狄、老生傅起云、净角林元、小生郑应、净角林炉、旦角陈金标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莆仙戏处于低落时期,戏班大量减少,艺人纷纷改行或星散农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仙戏获得新生。50年代初,莆田、仙游两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戏班艺人,学习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改戏、改人、改制”政策,对莆仙戏进行恢复和改革工作,莆田县的“新共和”、“益华风”、“赛凤凰”、“新民风”、“赛天然”等40多班,仙游县的“新仙和”、“新泉春”、“新玉和”等10多班,先后恢复演出。他们分别移植、改编并上演一批来自老解放区的剧目,如《闯王进京》、《林冲》、《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九件衣》、《血泪仇》等,受到观众赞赏。

2008年8月,经莆田市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启动莆仙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2008年11月,莆田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莆田市莆仙戏申报世遗工作的实施意见》。莆田市正按实施意见拟定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及工作要求全面展开基础工作。此外,对莆仙戏优秀传统折子戏及名老艺人的表演艺术的复排、录制等保护工作任务完成过半。

莆仙戏的经典剧目

《王魁》、《蔡伯喈》、《张洽》、《陈光蕊》、《杀狗》、《蒋世隆》、《傅天斗》、《江梅妃》、《敬德画像》、《王监生》、《蔡襄》、《红顶扫马粪》、《团圆之后》、《春草闯堂》、《三打王英》、《夫妻红》、《新春大吉》、《靖边记》、《状元与乞丐》、《新亭泪》、《刘贺登基》、《秋风辞》、《鸭子丑小传》、《逃难记》、《存储春秋》、《晋宫寒月》、《珍珠衫》、《玉笛梅魂》、《藩国纪闻》、《叶李娘》、《江上行》。

莆仙戏发展历史简介莆仙戏的经典剧目有哪些?

莆仙戏的剧团

一、专业剧团

1995年,福建省专业剧团91个,其中戏曲剧团70个,演职员工3318人,其中全民所有制65个,演职员工3159人(省级4个,486人;地市级6个,498人;县级55个,2175人),集体所有制3个,演职员工159人,共演出11628场(次),观众16036000人(次)。其中,莆仙戏剧团4个,即莆田县莆仙戏一团、莆田县莆仙戏二团、仙游县鲤声剧团、仙游县鲤华剧团。

二、民间剧团

福建省除了国家办的各级专业剧团外,还有许多民间职业剧团,据有关部门1995年统计,全省有民间职业剧团592个,绝大部分分布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主要剧种有闽剧、莆仙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潮剧、越剧、闽西汉剧。其中,莆仙戏以莆田、仙游、惠安北部为主要活动区域。

莆仙戏有哪些记录?

一、木偶戏剧种最古老 木偶戏剧种源于汉代。

木偶戏也叫傀儡戏,莆田方言叫“柴头仔戏”。莆田戏班俗称木偶戏为“戏兄”。莆田戏班和木偶戏作“文武棚”演出时,都要让“戏兄”在左边戏棚(尊位)上演出。

二、莆仙戏传统剧目(剧本)最多

据1962年莆田有关部门的统计,莆田有传统剧目5000多个、8000多本,为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传统剧目数量最多者。

三、莆仙戏曲牌最多

莆仙戏曲牌,莆田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说,数量逾千!当是地方戏所用曲牌最多者。(1985年秋,音乐家黄贤春先师云:从1959年冬起,在莆田老曲工们的大力发掘下,已整理好的曲牌有859个。)

四、《张协状元》的剧本最古老

《张协状元》是全国流传至今最早见到的宋元南戏剧本,全国各地剧种至今均已失传,而唯独莆仙戏尚能演出,并保存了700多年前的基本古貌。

五、莆仙戏最早的手抄演出本是《钟巫艳》

该剧本是清乾隆甲寅年(1794)由祥彩班演出的。其内容叙述春秋战国时代齐国儒士钟怀之女钟巫艳智破鲁、秦、燕诸国宝器的故事。可惜的是:这个古剧本保存了172年之久后,被毁于“浩劫”之中。

六、莆仙戏保存至今最早的文物是瑞云祖庙的“志德碑”

该碑原立于县城北门外头亭。(已移至市博物馆保存)它记载240多年前莆仙戏班演出营生的情况以及32个戏班名,(有:鸣盛、敲金、翔鸾、书仓、碧兰、八阳、泮水……等)说明当年莆仙戏之兴盛。

莆仙戏发展历史简介莆仙戏的经典剧目有哪些?

七、莆仙戏班最早出国演出的是紫星楼班

该戏班于1920-1923年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演出地点在吉隆坡)。演出剧目有:《三国》、《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封神榜》和《伐子都》等传统剧目。(班主:黄九梓十四。主要演员有武生陈永粦等。)

八、莆仙戏最早拍成电影的是《团圆之后》

该剧于1959年首次晋京献礼演出之后,同年底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发行到海内外。

九、莆仙戏最早出省参加会

1954年11月赴华东地区演出。其中《琴挑》首次荣获演出奖。

十、莆田第一部全面介绍莆仙戏剧种传统表演艺术的专著是《莆仙戏传统科介》。

《莆仙戏传统科介》由著名艺术家黄文狄述著,1962年由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