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13编辑:梓岚
在乌鸡国宝林寺,唐僧师徒撞鬼了,严格来说,是唐僧同志撞鬼了。
在西游世界里,鬼虽然只是一种很低级的存在,但撞鬼事件仍然给唐僧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唬得个长老毛骨悚然,筋力酥软。
该鬼魂不是别人,正是乌鸡国国王。原来,五年前乌鸡国天年干旱,钱粮尽绝。为求天恩,乌鸡国王仿效禹王治水,与万民同受甘苦,沐浴斋戒,昼夜焚香祈祷,文武两班停俸禄,国王膳食亦无荤。但是如此三年,只干得河枯井涸。危急关头,钟南山来了一个全真,能呼风唤雨,解了乌鸡国的危难。于是国王与他八拜为交,同寝同食两年。谁料两年后,乌鸡国王被全真道士推下水井淹死了。
如你所知,这个全真道士,是佛派派来执行任务的。他本是文殊菩萨坐下的一位老司机,但这次的任务并不是给取经团设置关卡积累经验值的。
据文殊菩萨本人介绍,这件事大有深意:“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
针对这次的“乌鸡国杀人案”,吴老爷子花费了大幅笔墨铺陈,个中自有很大玄机,本篇暂且不做深入展开。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论的,是一个关于行为逻辑的问题。
我们回过头来看事情的经过,因为乌鸡国王好善斋僧,所以佛祖要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派文殊菩萨来操作实施。
文殊菩萨来到乌鸡国,玩起了Cosplay,用他自己的话说“不可原身相见”。于是他变作一个普通僧人,以化斋的名义接近乌鸡国王,采用“言语相难”的方式对乌鸡国王进行政治审查。
制定这种无理取闹的方案考验人的事,历史上还有很多。比如悟空第一次出走时,东海老龙王给他灌输的心灵鸡汤——圯桥进履的故事:张良还是一个待业青年的时候,有一天游荡到圯桥,大仙黄石公故意把破鞋子扔到桥下,并对张良喊:“小子,捡起来给我穿上。”张良忍怒照做了,如此三次,黄石公认为孺子可教,于是传授张良兵书,张良遂成就伟业。
“圯桥进履”的故事与乌鸡国“水浸文殊”的故事,其实只有一线之隔,我们可以做如下假设:
假如乌鸡国王也是无业游民的身份,对文殊所化僧人也毕恭毕敬,那么“乌鸡国杀人案”就会变成“文殊点化证金身”的佳话;而在“圯桥进履”的故事里,如果张良没有忍住怒气,说句“神经病”然后走开,那么“圯桥进履”的故事也可能会变成“圯桥杀人案”。
其实,对于以上两个故事得出的启示,我也很赞成做人要心怀善念,尊师重道,不怕磨难,积极进取。但我不赞成故事里所讲的混账逻辑。
按文殊的论述,乌鸡国王可以说因善招灾。如果我是一位国王,有一天一个和尚跑过来跟我胡搅蛮缠,故意找茬,我也会对他加以惩罚。退一步讲,就算把文殊菩萨在水里泡了三天,也罪不至死,更何况还夺人家国,睡人老婆。
文殊菩萨恶狠狠的伤害了别人,还要理直气壮的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种逻辑在西游记里比比皆是。
比如平顶山战役中,悟空打死了九尾狐,抓住了银角大王,金角大王骂孙悟空道:“你这猴子,十分无礼!害我兄弟,伤我手足,着然可恨!”悟空回嘴:“你这讨死的怪物!你一个妖精的性命舍不得,似我师父、师弟,连马四个生灵,平白地吊在洞里,我心何忍?”
又如红孩儿一回,悟空认出他是妖精,要把他摔死,红孩儿恨恨的说:“这猴和尚,十分惫懒!就作我是个妖魔,要害你师父,却还不曾见怎么下手哩,你怎么就把我这等伤损?”
这也是一样的混账逻辑,但乌鸡国王不是孙悟空,没有悟空的伶牙俐齿,更没有悟空的通天本事,所以最终连自己为什么被妖怪打死都没有搞清楚。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强大的外力面前,依然像蝼蚁一样无可奈何。
最后,文殊菩萨赶来救青毛狮子的时候,心直口快的悟空并不买账:“你虽报了什么一饮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但文殊菩萨坚持认为:“也不曾害人,自他到后,这三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何害人之有?”悟空进一步提出伦理问题:“固然如此,但只三宫娘娘,与他同眠同起,点污了他的身体,坏了多少纲常伦理,还叫做不曾害人?”文殊菩萨依然有对策:“点污他不得,他是个骟了的狮子。”
我们再从头看一下文殊菩萨的逻辑:佛祖派我来是要度化你乌鸡国王早登西天极乐世界当金身罗汉的,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去。结果你不但不听话,还把我捆在水里泡了三天。这怎么得了,这个仇必须要报。你让我湿身,我就用水淹死你。不但如此,还让畜生睡你的女人(虽然是个阉了的狮子,但毕竟有过同床共枕的经历),让你的儿子喊畜生当爹。
如此报复,可谓狠毒之极。归根结底,这种逻辑其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极端体现。
说到这里,我又一次想起了季羡林老先生的那段话:“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稍作修改如下:“自私自利的人,是并不认为自己是自私自利的,对他人对社会是有危害的。不但如此,他们还往往把自己的混账逻辑当做真理。”
如何摆脱陷入这种境地呢,我们只需要遇事多为他人着想一下,所谓将心比心,即是佛心。假如一个人能做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就是佛性。
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在修行道路上,你已经远远超过西游记里所描写的那些仙佛了。
上一篇:古代历史神话的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