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9-04编辑:历史狂流
1、握手的由来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2、叩桌谢礼的由来
叩手礼是从古代的叩头礼演变简化而来的。方法是将一只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略微弯曲,指尖捏合在一起,轻轻叩打桌面几下,即代表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礼。 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不免要说到一个典故。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天,路经松江,他带了几个大臣微服来到“醉白池”游玩,见那里有一家茶馆,就坐下来歇脚。茶房端上几只碗来,随后站在数步远的地方,拎起大铜壶朝碗里倒茶。只见一条白练从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滴水不洒,均匀地冲进碗里。乾隆皇帝看得惊奇,禁不住上前要过铜壶,学着茶房的样子,朝其余几只碗里倒去。大臣们见皇帝给自己倒茶,吓得魂都没了,想跪下叩头,山呼“万岁”,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杀身之祸,一急之下,灵机一动纷纷屈起手指,“笃笃笃……”不停地在桌上叩击。事后,乾隆皇帝不解地问大臣们:“汝等何故以指叩桌?”大臣们齐声答道:“万岁给臣等倒茶,万不敢当,以手指叩桌,乃代叩头致谢也。”
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人请糖倒茶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感谢。
3、军礼的由来
当今世界各国的军礼,其由来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英国女王为欢迎打败西班牙舰队凯旋的海军将士,举行了祝捷大会。在大会上,伊丽莎白一世亲自为有功的将士颁发奖品。当时,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特别规定将士领奖时,要用手挡眼,以免平视甚至俯视女王。这一动作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军礼。
另一种传说:严肃的军礼是来自中古时期的情场。那时的欧洲,勇敢的武士要得到美人的芳心,就免不了要在美人面前刀光剑影一番。比武之前,武士们必须顺序列队走过美人的面前。为了示意自己被美人的美丽所晕眩,都将手举起盖在眼前。渐渐地,这个动作演变成了当今的军礼。
4、脱帽礼的由来
据说,脱帽礼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年,武士们作战要戴头盔,以防止敌人袭击。来者为了表示自己不是敌人,就首先把头盔掀开,露出自己的面孔。还有一种说法,武士们和妇女谈话,必须把头盔举起,这种习惯发展到近代,就成了脱帽礼。
5、“吻”的由来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礼节。 关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帝国。因为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要先闻一闻妻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以后相沿成习,成为夫妇见面时的第一道礼节。
6、礼炮的由来
礼炮在国家庆祝大典上可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17至18世纪,英国已成为当时头号殖民帝国,世界上几乎每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人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炮7响。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弱国与强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不过,后来随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走下坡路,英国军舰也开始改为鸣21响礼炮,以示平等。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的规格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声。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是21响,一般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蟹)府首脑鸣放。
7、“剪彩”的由来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另一种传说,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哈叭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
不久,老板又开一家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儿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8、献哈达的由来
献哈达是藏民表达友情及敬意的传统方式,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札品。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贵,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p#分页标题#e#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茧丝织的,长度二三米不等。哈达颜色有四种:红、黄、蓝、白。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目前,献哈达已经成为藏族的一种象征。
9、下半旗致哀的由来
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当一个国家的重要人物逝世后,习惯上要把国旗升起后下降到离旗杆顶端一段距离(距杆顶1/3处),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据说最早出现在1612年。一天,一艘名叫“哈兹.伊斯”号的英国船徐徐地驶进泰晤士河,它的桅杆上飘半旗,象征船员们对已故船长的敬意。该船长是在北美北部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不幸去世的。以后许多船只沿用了这种哀悼方式,不过直到17世纪上叶,下半旗的做法还一直局限在船上。随着时间的流逝,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便流传到陆地上,后来它被官方承认,并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10、佩戴黑纱的由来
用来表示哀悼的色彩,各国有所差异。中国、日本是白色,非洲是红色,欧美是黑色。古人穿哀服与今人大不相同,其主要目的在于伪装自己,以避免死神认出来。这是因为古代欧洲许多原始民族中存在一种观念,即只要有人去世,死者的亲属立刻把自己伪装起来:或在身上涂黑色泥巴,穿上干草衣服;或用黑布将全身包裹起来。他们的用意不外是想把死神吓跑或不让死神认出来。
在古代欧洲,如果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首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就这样,节俭易行的佩黑纱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开了,而且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11、送花圈的由来
送花圈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习俗。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
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显然,花圈原来是一种奖赏物!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是古代中外皆同的看法。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
12、披麻戴孝的由来
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打扮还有来历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