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09编辑:历史狂流
在秦始皇陵内,最为著名的是皇陵的陪葬坑——秦始皇兵马俑坑,这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另外还有将军俑、立射俑、跪射俑、战车等。这些秦俑雕塑栩栩如生,千人千面,其脸型、身材、表情,乃至眉毛和眼睛都不尽相同。这么逼真的雕塑真是令人咋舌,但唯一令人遗憾的是,整个俑坑远远望去,只是灰蒙蒙的一片,绝大多数兵马俑都呈铅灰色,看起来颇显单调。
据曾参与发掘秦俑的工作人员披露,那些兵马俑刚出土时并非现在这般颜色,而都是彩色的。可是就在出土后五六分钟内,这些兵马俑绚丽的色彩便顿时消失殆尽。一些尚留有残余色彩的秦俑,在后来的岁月中也慢慢剥落了,最后便呈现出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种单调的铅灰色。
为什么这些昔日色彩斑斓的秦俑在出土后,一遇到空气就会“黯然失色”呢?这和秦俑身上彩绘的材料有关吗?为此,专家组展开了一系列的深入考査和研究。
专门负责研究兵马俑的考古学者袁仲一先生为了弄清兵马俑的原貌,对不同兵种的武士俑的服装颜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发现,当时秦朝政府除了给士兵统一发放铠甲外,士兵的其他衣物都是自备的。同一兵种、相同地位的士兵所穿铠甲的形状和颜色是一致的,铠甲片均为褐色,甲带则是统一的红色。至于其他的衣物,士兵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搭配。所以,兵俑铠甲内的上衣、下衣、护腿的颜色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袁仲一先生在对武士俑身上衣物的颜色进行分类统计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兵马俑在入坑时,服装的颜色以绿、红、紫、蓝四色为主,另外还有少许白色和黑色,但未有黄色。也许是秦人偏爱彩色装扮的缘故,秦俑的上、下衣并非是统一的颜色,有的穿绿色上衣,天蓝、粉紫或红色的裤子;有的着红色上衣,下穿深蓝色或浅绿色的裤子。上衣的袖口、领口的色彩也不相同,有的着绿色上衣,但上衣的领口和袖口却是朱红色的;而着红色上衣者,其衣服却有着绿色、粉紫或天蓝色的镶边。
由此可以想象,秦俑在入坑时,其衣着的颜色应是何等的明快和鲜艳。至于这绚烂之景象消失的原因,秦俑博物馆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曾一起合作,对此问题展开了长期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大量实验和模拟,中、德研究专家确定秦俑彩绘的主要成分是中国生漆,是一种天然的矿物颜料,而秦俑彩绘颜料的黏合剂则是动物胶。至于秦俑彩绘损坏的主要原因,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吴永褀是这样解释的,因为彩绘颜料的颗粒之间,以及彩绘和层次之间的黏附力很微弱,黏附在秦俑底层的生漆又惧怕失水,而出土后的空气比地底下的空气要干燥,所以秦俑在出土后,其底层的生漆会剧烈收缩,起翘卷曲,从而造成整个彩绘层脱离陶制的秦俑。
后来,袁仲一又阐述了他对此问题的看法。他认为秦诵遭水浸泡是彩绘剥落的原因之一。秦陵的陪葬坑在建成后,骊山曾遭遇多次山洪,大量的洪水进入俑坑内,致使秦俑遭受长时间浸泡。其二是自然侵蚀的结果。兵马俑埋藏在地下已有两千多年,遭受了长期的重土压迫和自然侵蚀。他的第三个理由是人为火焚。据史料记载,项羽在入关时曾攻入秦始皇陵,他的大军曾焚烧了秦陵内的许多建筑物,包括兵马俑。他认为,秦俑失色很可能与火焚有很大关系。
这时,又有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没有遭到水浸和火焚的兵马俑也难逃“失色”的厄运呢?那些没有被水浸火焚的兵马俑在刚刚出土时还是色彩绚烂,可出土后刚一接触空气,很快便失去了色彩。
后来学术界得出了比较可靠也令人信服的一个答案。阳光中的紫外线对色彩的影响很大,秦俑刚一出土,便遭到了紫外线的“破坏”,彩色的雕塑马上起皮卷翘。另外,秦俑作地下“生活”了两千多年,它已经适应了地下的环境,而出土后环境的改变打破了原来的平衡,所以它会不适应,便发生了各种快速的变化。
叙及于此,我们只能叹息,兵马俑失色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技术有限,没有保护好它。为了不使更多珍贵的兵马俑遭到破坏,现在巳基本不再进行大范围发掘了。并且还将一号俑坑已发掘的大部分秦俑又进行了回填,而二号俑坑和三号俑坑也只是在试探性地挖掘。我们若想一睹兵马俑的全部景象,只有等我们掌握了完善的保护技术后,才能将埋在土里的秦始皇的“地下兵闭”全部呈现于世人眼前。
更多精彩推荐:
返回大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