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6编辑:历史狂流
博物馆最早不产生与中国,而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那么中国最早的“博物馆”这个词是怎么诞生的呢?
中国古籍中本没有“博物馆”这一名词,有的只是“博物”二字,大意就是见多识广,博识多知。
例如《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
《汉书刘向传》“赞曰:……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博物馆(museu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mouseion,原义是指供奉掌管艺术、科学的9位缪斯(Muse)女神的神庙。
而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则出现于17世纪,以英国牛津市中心博蒙特街上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的诞生作为标志。
阿什莫林博物馆是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集收藏、陈列、研究为一体,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知识的近代博物馆。
那么“博物馆”一词在汉语文献中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
据学者考证,“博物馆”最早见于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在介绍英国时说“英吉利又曰英伦,又曰兰顿”,“兰顿建大书馆一所,博物馆一所”。
在介绍美国时也有“设立天文馆、地理馆、博物馆、义学馆”的叙述。
而查对《四洲志》的英文原版——英国人慕瑞(Murray)1836年写的《世界地理大全》,可以发现“博物馆”对应英文单词就是“Museum”,因此林则徐堪称中国翻译介绍西方博物馆的第一人。
虽然自古没有“博物馆”这个名词,但中国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设立收藏文物的场所。
例如周代设有名为“天府”、“玉府”的专门机构负责保存文物,汉代又有“天禄”、“石渠”、“兰台”这三大图书文物馆。
此后历代的宗庙和祠堂也都会部分承担保存文物这一功能。
中国古代此类机构的性质与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又相距甚远,它们只是皇室祭祀或士大夫的私藏、把玩之物,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基本无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