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4编辑:琳迦
读《山海经》的时候,难免会被其中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各种神灵所吸引,这一次,我们先来看《山海经》中形形色色的“兽形神”!
这里所说的“兽形神”,主要是指那些由兽类外表所构成的各类“神祇”,比如鸟身龙首、猪身蛇尾等此类。实际上,这类“兽形神”正是构成《山海经》神祇谱系中的基础,因此不仅数量多,而且外观也千奇百怪。我们就以全书为搜索范围,看下这类神都有着什么特点?
首先,这些“兽形神”无一例外地均出现在《山海经》的《山经》当中,且主要分布在南山、西山、北山以及中山山脉中共计六条记载,奇怪的是《东山经》中却没有“兽形神”的记载。
其次,即便是南山、西山、北山和中山四条山脉中的兽形神,也有很大区别:
南山山脉的兽形神
主要以“鸟身龙首”和“龙身鸟首”为主,基本上就是互换了身体和脑袋,这里的“龙”我们先以“蛇”解,也即是说兽形神的身体构成,是以“鸟、蛇”为主。
西山山脉的兽形神
主要以“牛首马尾”为主,牛首,有学者认为即是饕餮,此说尚且存疑。总之,西山山脉的兽形神,基本上以“牛”和“马”这两种大型动物的身体部位组成。
北山山脉的兽形神
“彘身而八足蛇尾”,彘就是猪的意思,而“彘身载玉”的说法,则让人不由得联想起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总体而言,北山兽形神,主要是以猪形和蛇形为主。
中山山脉的兽形神
“马身而龙首”以及“鸟身而龙首”,也就是说其头部是龙首,只是身体有马身和鸟身两种。
最后,总体而言,我们能够看出四山山脉的兽形神,基本上是以人们最为常见的动物如:龙(蛇)、鸟、牛、马、猪为原型进行拼合而成的,而正是这个“拼合”,让平凡之物成了“神”。
那么,我们不仅好奇远古先民为何会创造出“拼合”的神灵来信仰?实际上,不难看出这些对于四山山脉“兽形神”的崇拜,准确来说是对“山神”的崇拜,而“兽形神”的巫术祭祀活动也大多是围绕着山体而成。
这便是古代先民最初的“山岳”崇拜,人们对于山岳的崇拜事出有因,一方面来源于山岳所带来的的无私馈赠,另一方面则是山岳高耸深阔而不为人知的神秘性。在这一阶段的时候,不管是人类的认知水平还是生产力水平,都极大程度上地受制于大自然,对于自身以及周围的外物,都没有非常清晰地认识。
而此时人的自我意思还处于蒙昧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很自觉地认为自己“生而为人”,与其他动物有根本的不同,正如弗雷泽在《金枝》中所说:“原始人最初对有生物和无生物是不加区别的,他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和他本人一样”。举个例子,我们今天看到的上帝是人类的样子,但如果我们长着鸟的样子,那么我们创造出来的上帝,一定是长着洁白的翅膀(虽然天使也长)的鸟样子!
但自然界的制约不仅包括自然灾害,同样也包含着山岳猛兽对于人类生存活动的侵扰,这个时期的人们便自然地生出对山岳以及自然界野兽的认同感,并以此创造出“兽形神”加以崇拜。当然最主要原因是“兽形神”的创造根本上源于自然外物对于先民的制约。正是在制约和依赖的双重关系下,才产生了一系列的“造神”以及祭祀活动。
例如,先民们相信每一座山都有神灵,也都有自己的山神守护,而自己是可以通过奉献玉器、佳酿、实物来与之沟通的,由此寻求风调雨顺以及人身财产安全。
敬畏自然,敬畏万物,根本源于此时的人类对于外界是一种典型的依附关系,由此创造出许多的“兽形神”出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原始先民虽然笃信“万物有灵”,但也并非是“见神就拜”,一般来说崇祀某神,必然与其氏族部落所处的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密切相关,由此便产生了不同氏族的动物崇拜,以此区分我族与他族,是为图腾的产生。
比如,游牧民族会对马、狼等动物更加熟悉,而不会平白无故去对着一条鱼崇拜,所以“兽形神”这一符号的产生,依托着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会凭空产生。这一点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四山山神的外形,并不是那些骇人的猛兽以及未知生物,而是鸟、牛、马、猪、蛇这类人们日常生活中就经常见到的兽类。
但是,当这些常见的鸟、牛、马、猪等动物意象反复出现的时候,人们必须将其“神话”以示和普通动物的区别,怎么做呢?就是采用最简单的“拼合”,拼合起来的“兽形神”仿佛能够同时具备两种动物的特性,也彰显了人类对于“另类生命存在”的又一次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