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06编辑:历史狂流
古代南方一直被人所惧怕,很多官员听说自己被流放南方,就会心生悲戚,觉得自己此次九死一生。古人为何会如此惧怕南方呢?
就来给大家说一说中国北方人和南方人那点事,不过,当然不是南方的寒流里没有暖气或者是北方的雾霾无法呼吸的那些事情了。在这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荒唐”的事情吧。
最害怕之地成了流放之地
唐代的时候,有个很迷信的大臣,叫韦执谊。他从来不愿意听到、看到岭南的地名,一看见就捂住耳朵闭上眼睛,以为不祥。升迁成了宰相以后搬到了新的办公室,墙上有地图,但最初几日忙于政务,未曾观看。后来有一天有了闲暇,仔细看发现墙上挂的竟然是岭南地图,大惊失色。都说怕什么来什么,没过多久韦执谊就因唐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被流放外地,而贬谪地正是崖州。崖州就是如今令人趋之若鹜、引以为胜的海南三亚,这样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在韦执谊看来却是索命的地府。
在古代,对于北方人来说,南方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地方。
为什么古代人称南方为“流放之地”
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
古时候人们把南方地区称为“南蛮之地”,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南方并不像中原地区那么繁华,而且也不适合大面积开垦耕种粮食。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由于南方一带群山环绕,与中原沟通困难而开发的较晚,但野生动物富饶,所以南方人多以狩猎、打渔等方式生存。历代统治者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对于流放地点的选择费尽心机,西北绝域、西南烟瘴和东北苦寒之地以及一些海岛都先后成为过流放地,而当时的南方农业的落后与人口的稀少,所以古时惩罚罪犯与贪官的“发放边疆”一罚中,发往“南蛮”也是选项之内。
是什么让古代人如此害怕南方
起码自汉代开始,人们就认为“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史记·货殖列传》),《淮南鸿烈·墬形训》又有云:“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其人修形兑上,大口决眦,窍通于耳,血脉属焉,赤色主心,早壮而夭。”彼时南方欠开发,医药缺乏,环境恶劣,再加上水土不服,的确有很多北方人来了之后生病乃至死亡。
但是古代人们对卑湿的恐惧有时是过量夸张的,比如说,唐朝的时候,皇室有高血压的家族病,而御医们诊断后总是归咎为太极宫卑湿,认为这一切都是湿气导致,然后建议筑高台居住,或者干脆营建新宫。然后卑湿问题开始无限放大,就上升到了生死攸关的大事。
瘴气
岭南多湿热,瘴气是山林恶浊之气,发于春末,敛于秋末。古代不少文人都曾经描写过“南蛮瘴气”之苦,唐代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一诗就极具代表性:“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土民稀白首,洞主尽黄巾”,诗中极尽描写对于瘴气的恐惧之意。
无论什么人进入池沼地区,都容易患疟疾。于是,人们猜测疟疾的病因是池沼地中的湿热之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瘴气”。不仅如此,由于许多传染病的发生地大都环境污浊,气味难闻,人们认为其病因是污浊之气,也称“瘴气”。所以,无论东方西方,古代医学家最初都认为传染病是由“瘴气”所致。中国古代医生也认为“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诸病源候论》),“南方岚湿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疟”(《景岳全书》)。但是,无论“瘴气”、“异气”还是“戾气”,都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只能间接说明它们的存在。但其实瘴气是古人们误解的产物,他们将东西南北方的气候、居民体质、文化糅合在一起。就这样,哪里落后,哪里就有瘴乡。在这种思维方式里,原本与人事无关的自然地理问题也自然而然成为标志南北方差异。
下一篇:河南: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