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包拯包青天因铁面无私被传黑脸

时间:2017-07-28编辑:历史狂流

让皇帝“头痛”的谏臣

陈州放粮是人们熟悉的一段以包公为主角的戏曲。戏曲的创作依据便是包拯任监察御史期间的一件“怪事。

转运使王逵是朝中有名的贪官,很多人都畏惧他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一次,王逵向皇帝告状,说陈州(今属河南省)官员任中师盘剥百姓,任意搜刮钱粮。此事一出,立刻引起一片哗然——王逵贪婪卑鄙人尽皆知,而任中师是百姓心中的清廉好官,这是否是栽赃陷害?皇帝派官员前去陈州调査,但没有人敢去,唯有包拯主动请命。他在陈州充分调査后,掌握了证据,原来压迫百姓的不是别人,正是王逵自己。包扬列举王逵罪状,要求将他剥削的赃款归还百姓,将他撤职查办。为惩治王逵,包拯先后七次上疏,终于为民除了一害。

包拯为官时是宋仁宗年间,当时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三害”,贪官污吏横行,百姓负担沉重。包拯多次弹劾贪官,并向皇帝大胆进谏,改革各种弊政,纠正朝野弊端。满朝文武,只有包拯敢直言不讳,他也因此成了让宋仁宗“头痛”的官员。

史书记载,包拯曾将魏徴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抄写出来,送给宋仁宗作为座右铭,鳘示仁宗要以国家大事为1^重,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包拯曾严厉批判宋朝的任官制度,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倡行廉政之风。他主张君王要重用忠诚正直的君子,不能任用奸佞小人,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有志之士。

然而,包拯的直言敢谏常常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旦龙颜大怒,就会危及自己的前途命运。一次,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冒死直谏,并坦言:“我已经老了,说这些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如果说的不对,甘愿接受责罚。”幸好宋仁宗没有追究。后来,包拯又直言宫中的亲信宦官权力过大,应当精减人员,缩减开支。这一次他虽然也没有受到仁宗的责罚,却得罪了仁宗的左右亲信。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包拯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认为“凡庸之人”应该离职。这件事终于触怒了仁宗。包拯被降职,离开京城,出任河北督转运使。同时,他被加封了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这也是后人称他为“包龙图”的缘由。

事实上,包拯仗义执言,并非是对仁宗的不敬,而是出于对江山社稷、百姓福祉的公心。在任开封知府时,包拯为了尊重皇帝向南而坐的威严,每次升堂必向北而坐,这就是“包龙图倒坐开封府”的来历。包拯对仁宗的敬重由此可见一斑。 

一世清名垂千古

宋嘉祐五年(1060),包拯出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的职位,成为朝中重臣。这是包拯一生做过的最高官职。然而,这时的包拯已年过六旬,身体渐渐不支。64岁时,包拯死在任上。据说,仁宗皇帝专程到包拯家中与他做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

包拯过世后,开封的大街小巷都听得到百姓对他的哀悼之音。其后数年,包拯的清名远播四方。后人在包拯的家乡合肥建造了包公祠,里面有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以颂扬包拯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品格。

如今,包公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成为后人凭吊包公、瞻仰其德行的旅游胜地。


上一节:神探狄仁杰:再造李唐的一代名相

下一节:潘美:杨家将中被误读的北宋忠臣

返回上一级>>>10个被影视剧误导的人物,99%人还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