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15编辑:梓岚
1金银财宝为何沉入彭山江口?
据专家考证,张献忠在彭山江口被杨展战败,船只所载宝物沉入江底。其战败后,财宝落入江中一说更为可信,历史确也如此:彭山江口是川西地区最大的渡口,也是历代水战主要战场,最后一次水战,就是张献忠大战杨展。
2沉入江中宝物到底有多少?
据《蜀碧》载:“(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相传1646年,张献忠的部将刘进像吴三桂一样弃关,把清兵引进了四川,张献忠见势不妙,决定弃都,“携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率部向川西突围。但转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装杨展,张献忠的运宝船队被杨展大败,千船金银也在争战中沉入江底。
当然,千艘金银比较夸张,实际可能没有这么多,但几艘或几十艘是有可能的,人们猜测:还在江里的宝物可能比已经出土的要多。
3抢救性发掘有何意义?
“沉银”远不止财富意义。从目前出水的“江口沉银”实物来看,涉及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社会层面。
“沉银”面目的揭开,有助于了解张献忠的行军路线、征饷方式与地方官府的关系,甚至从一个侧面反映明末的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和经济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张献忠对于四川,有深远的影响。”相比于文物价值,彭山江口抢救性发掘,对于四川历史的重要意义,同样不言而喻。
——关于石龙石虎的传说及其他
1、关于童谣中的石龙石虎就的传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彭山区开建红光支渠,在石龙村一处悬崖发现了石龙:山腰竹林深处,一条石龙出现在崖壁上,身子倒立,只能看见龙身龙爪,不见龙头。据测量,石龙长17.4米,宽0.7米,鳞爪披露,张牙舞爪,曲折盘环。
都说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何石龙见尾不见首?后来,人们在杂草丛中找到了池壁,龙头没于池水之中,壁上有孔,隐隐能听到杂草下咕咕的泉水声。
据专家考证,石龙石虎凿造于宋代伏虎寺(今不存)山门外,并题诗“石龙对石虎,金银萃山薮,中华宝藏兴,民族昭千古。”可惜的是,石虎于“文革”中被毁,石龙由于被泥沙覆盖而得以幸免。
1984年,当地按照原型,重修了石虎,并将其移到了距离石龙只有二十米的地方。
“石龙对石虎,金银萃山薮”是什么意思?难道山中真的藏有金银?在距石龙不远处,诗就刻在石碑上,但是除了诗句和署名外,并没有更多记载。
由于年代久远,当地人也说不清诗句的寓意了,至于宝藏,也没听说谁发现过。倒是当地一直流传着“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的顺口溜。
这首古老的童谣,当地人早已烂熟于心。祖辈们说起一个传说:当年张献忠在江口沉宝后,派一名将军在此匿藏起来,守护江底宝物。将军去世后,变成石虎雄踞此处,与河中的石龙遥遥相望。之后,这位将军的后人也混作当地村民长居此地。
(石虎)
我们产生疑问:宋代石龙石虎怎能指向明末的沉银?这不成了未知现觉了吗?
人们也不明白,为什么童谣最后会被证实?石龙石虎是宋代建造的,距今有千年,而张献忠沉银发生在明末,距今300多年。两者相差600多年,完全是不同的时代。
我们还是听听专家的考证,童谣与宝藏之间貌似有联系,但细细推敲,更多是民间臆想,这是后来民间流传出来的,反映了老百姓对宝藏的渴望。
对于当地村民认为石龙石虎附近藏也有宝藏,是不可信的。张献忠虽然在江口兵败,但不是全军覆没,有史料记载,其兵败后北上抗清近20年,说明主力仍在,农民军起义打仗肯定要后勤,不可能把宝藏带到山里,隐姓埋名。
2、关于张献忠斗宝大会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张献忠在四川,从各州郡的富商大贾处掠取的钱财,少则数千两黄金,多则上万,拿到钱后还会杀人灭口。同时,他还对抢掠所得财产进行严格的控制,立下规矩: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如此一来,整个四川之财尽归张献忠一人。
民间曾有这样的说法:张献忠曾在成都举办斗宝大会,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二十四间屋子摆满奇珍异宝、金锭银锭,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有历史学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张献忠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按明末一两白银折合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0元人民币计算,在那个年代,他拥有相当于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财富。
但是张献忠的大西皇帝没有做多久。1646年,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率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同年11月,大西军被清军包围。张献忠匆忙出城迎战,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
张献忠死了,他的起义军后来也都被清朝剿灭了。但张献忠聚敛的财宝去向,成了谜,但这个谜,不久将被全部破解。
人言:“张献忠对四川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有人说是坏蛋,屠杀川人,直接导致湖广填四川;也有人为他不平,说他是好人。”
看清历史人物,关键在于文献和出土实物,彭山江口的每个实物,都是研究张献忠和四川历史的珍贵文物。
上一篇:原来韩国才是万里大国
下一篇:李世民与原阳烩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