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叫皇帝为“老师”,何止是面子

时间:2017-02-03编辑:历史狂流

天子门生对于古代文人是梦寐以求的荣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一荣耀是怎样的。

古代科举考试,士子科考被录取后,称主考官员为宗师(老师),自称为门生(学生)。严格地讲,这种考官与考生之间,并不没有什么师承关系。但考官与考生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关系,即结为“朋党”,不同“朋党”之间形成“党争”,即权力与利益方面的争夺。

科举制度相对形成较晚,“门生”一词的出现显然早出了许多,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汉人称亲受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后世“弟子”与“门生”则出现合一,甚至依附者也称“门生”。宗师与门生之间,具有人身依附关系,并受礼制制约,门生以君臣父子之礼事宗师,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师承关系。

叫皇帝为“老师”,何止是面子

历史上门生的外延不断扩大,再传弟子、依附者、门客、幕僚等,皆称门生。甚至因荐举而改官者,对举主也自称“门生”。科举制度形成后,最常见的是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自称“门生”。

古代科举非常复杂,童生先要参加县试、府试、院试,这是“童子试”,过关就是“秀才”,名列第一者称“案首”,一人连得三案首为“小三元”。取得这样的资格,可参加后一级的考试。

(清代银器)

古代科举考试,“国家级”的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此为“大三元”,三个级别连得第一名,即所谓的“连中三元”,不是指“小三元”。

“殿试”为最高级别,也就是最后的环节。“殿试”的主考官,名义上是皇帝,即天子。但“殿试”只是在“会试”的基础上排列考生名次,宋代以后没有淘汰,所以是名义上的考试。“殿试”的录取者为进士,排名是由皇帝钦定。通常情况下,皇帝钦定名次的是前10名,其他皆是程序性的。因为天子与进士之间存在“师生”关系,进士皆为“天子门生”。

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主考大臣借机扩充势力,在道义上增加考生对国家(天子)的忠诚,减少考生之间“朋党”的形成,但这种作用非常有限。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于隋唐,真正成熟的科举制度则成熟于宋代。所谓的“天子门生”,一般是指宋代及以后。明代的科举制度趋于完善,进士们虽都是“天子门生”,但基于“乡试”“会试”是“殿试”的前提,进士们既是“天子门生”,同样是某考官的门生,所以“天子门生”之间同样形成“党争”。

(清光绪二十年殿试大金榜)

明末的朋党关系非常复杂,在因地域关系形成的齐、浙、楚等党,也有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以及以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诸党存在价值取向的差别,但核心还是利益关系。诸党的形成,“师生关系”非常突出,但不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