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汉唐那些抗击匈奴突厥的铭记你都知道吗?

时间:2017-02-03编辑:梓岚

在汉唐时期中国北部边境并不安定。汉朝有匈奴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唐朝时期北方突厥也觊觎南朝江山。但是最终都击退了敌人的进犯。我们应该铭记那些曾经抗击匈奴和突厥的名将。

自古名将,绝大多数有个特点,就是熟读兵法,绝少孤军和轻军深入。 真正难的就是对外作战,特别是对匈奴、突厥这类北方游牧民族作战。

中国几千年历史,能够对匈奴、突厥完成歼灭战的人少之又少。但中国一直与其战斗,有不少名将和大胜而回的战绩。

追溯到早期,赵武灵王看到匈奴的骑兵,在马上来去自如,所以他采用胡服骑射,以骑对骑,大大改善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对北方游牧民族形成威慑。而且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可以与秦抗衡的国家。对游牧民族作战取得第一次大成功的是李牧,以步、车伏击匈奴骑兵,基本歼灭了匈奴的主力部队。但李牧的战法有个缺陷,就是不具有复制性,匈奴上了一次大当,要上第二次就基本不可能了。

后来秦统一六国后,匈奴还是骚扰边境,所以就有蒙恬抗击匈奴,蒙恬的打法非常经典,以车(弩)突击,步、骑随后,遭遇战杀的匈奴崩溃。仅用数年,就将河套地区的匈奴驱逐干净。但蒙恬以击溃战为主,歼灭战几乎没有。

到了汉朝匈奴越发猖獗,大汉朝不得不花费大量的钱财投入军队,国力得不到发展。卫青以汉最强兵力及后勤,对匈奴也是击溃战,以致边患不止,虽数次胜利,却不能治根本。然后就是霍去病,霍去病开创了新的抗击匈奴的战法,长途奔袭,孤军深入,利用骑兵的高度机动性,以骑对骑,歼灭对手。

具体就是:首先集中力量打击,避实就虚,突破敌人防线;在敌人退却时穷追不舍,以插入退却之敌的后侧并实施合围,分割并歼灭敌军集团,一旦发现敌人准备退却时,就立即转入追击,力求阻止敌军有组织的退却,在敌到达新的防御地区并与从纵深开来的预备队会合之前予以围歼。以匈对匈,这种新的战法不仅使得大汉得以赶跑匈奴。到了东汉,汉军针对北匈奴飘忽不定、行动快速的特点,以远程奔袭、先围后歼、穷追不舍的作战方略取胜,使延续数百年的汉匈战争得以结束。

到了唐朝,边境受到干扰的从匈奴变成了突厥,突厥时不时骚扰使得大唐边境很难安宁。李靖就是采取霍去病的思想方针,李靖在白道与徐世绩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副将张公瑾怕这么做会使唐俭等人身陷险地,李靖说只要能剿灭突厥,唐俭等人根本不用去考虑。

于是李靖令徐世绩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李靖军冒雪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初八,李靖派偏将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苏定方长驱直入攻下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乘千里马西逃。至于之后的苏定方灭西突厥也是采取这种以战养战的方针,得以确保大唐安宁。

到了明朝,为了彻底解决蒙元贵族残余势力构成的边患,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明成祖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迫使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永乐帝封鞑靼大汗为和宁王。随后明朝大军一直进入到极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永乐十年(1414年),永乐帝进行第二次北伐,击败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谢罪之后,永乐帝班师回朝。这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大胜蒙古人战绩。

从李牧、蒙恬,到卫霍,再到李靖、苏定方,和后面的徐达,中华历史上一直抗击匈奴、突厥,蒙古这类的游牧民族,在马上打仗的确实很难彻底解决。从某一方面我觉得霍去病当属第一。他采取的这种以战养战,以骑对骑的方针有效的打击了匈奴,并且还为后人提供了好的战略思想,不过后人再没有像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大捷而回。霍去病堪称名将中的千古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