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唐高宗李治一生的功绩

时间:2017-04-21编辑:梓岚

在李治还没有即位之前,生母长孙皇后就去世了。他为了怀念自己的母亲,命人修建了慈恩寺。这座寺院坐落于长安城东南的晋昌坊,这个工程充分显示了唐高宗的仁孝之意。唐高宗李治随即任高僧玄奘为慈恩寺住持,并且授予他纲纪天下僧侣的权力。

当年唐僧离开大唐西天取经的时候,并不像《西游记》中演绎的那样,由皇上送别,而是在一些热心教徒的帮助下,经历了重重磨难才离开唐朝。当唐僧取经回来的时候,正是唐朝最为鼎盛的时候,因此他得到了朝廷的特殊津贴。

公元652年,玄奘奏请皇上,要在慈恩寺内建塔,以保存那些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李治很快答应了玄奘的要求。当时修建的塔就是现在坐落于西安的具有象征性的建筑大雁塔,也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实行宗教自由弘扬佛教的一项政绩。

大雁塔的建筑风格仿照印度塔的外形建造完成。建造之初因为资金不足,所采用的是砖表土心,工程的质量不高,不能够攀登。50年之后,在重新改建的时候,特意使用了砖表空心,塔的内部建立了螺旋状环形梯。塔的平面呈四方形,是建立在一座方45米、高5米的台基上,每一层的四面都有一个圆拱形的石洞,站立在这座塔上就可以见到长安城的全景。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章八元《题慈恩寺塔》)这是历史上的章八元登上大雁塔之后写下的。即便除去诗人登上塔产生的心潮澎湃之感所产生的误差,大雁塔也是一个十分巍峨的高塔了。

当时的空气清新,并不像今天这样污浊,因此登上大雁塔:向南可以纵观逶迤的终南山;向北可以眺望银波闪闪的渭水,当然,还可以鸟瞰古城长安的宫阙古韵;向东遥望霸陵,在杨柳之间隐隐约约可以见到那一辆辆送别的车马;西望长安,街道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金色之中,让看到这一切的人突然有一种“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宗教的缘故,又或者是长安城内的人们的心灵就是这样的简约,就连大雁塔本身的也不具有很多华丽的装饰。

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大雁塔的描述主要以“慈恩寺塔”为主,很少有人将其称为“雁塔”。一直到唐文宗在位期间,“雁塔”才引人许玫登的诗句中。自此,大雁塔就不仅仅是佛教的殿堂了,而成为了带有娱乐性质的休闲场所,从此之后,大雁塔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在大雁塔下,还保存着太宗李世民与高宗李治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石刻。之后,唐僧在慈恩寺这件事很快传播开来,前来观光的人越来越多。李治体恤玄奘大师的苦衷,就把离宫玉华宫修建为寺院,才让玄奘有了置身之地,将取回来的经文重新翻译。

大雁塔修建完成之后,就变成了达官贵人的娱乐场所,也就是诗人们吟诗作画的地方,到此作诗的人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痕迹,就如同现代人写的“某某人到此一游”一样,诗人们如画般的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大雁塔的千姿百态。暮春时,白居易登上高塔,用一种伤感的情绪写下了一首《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杜甫登上高塔,心中满怀悲愤,于是写下了《同諳公登慈恩寺塔》;

38岁刚刚从前线打仗回来的军人岑参,登上大雁塔之后,心中依然有当年当军人的豪情万丈,描述了自己登上大雁塔之后看到的长安城内不同方位的秋天景象,于是赋《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一首。后来,只要是进士及第,都要登上大雁塔,并且在塔上题名,其中当然也不乏狂傲之作,和早年的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录取率为百分之几,因此任何的豪言壮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之后,大雁塔又形成了“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景象。只见到,那些

长袍飘飘的诗人在这里吟诗作赋,甚至可以说,这里是人们见证功名的地方,诗人诗会已经让大雁塔成为人人皆知的地方,以至于大雁塔成为现代人的旅游地之一,而这与诗人诗会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大雁塔在建造之初是以佛教的名义修建的,但是它与世俗凡尘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缠。如今的大雁塔虽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是它的盛名犹在。在夕阳的映射下,大雁塔被一层层金色的光芒笼罩着,犹如身穿佛衣的僧人,从此远离凡尘俗物。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在唐朝所有的皇帝中,除了玄宗之外他是在位时间最长的。

下一部为您介绍唐朝最懦弱的君王——唐中宗李显

推荐阅读:

唐朝二十位皇帝事迹大全介绍 唐朝大事件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