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05编辑:历史狂流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按《易经>的阴阳理论,有“六阴九阳”之说,九是阳数,是数的极致,所以二九就是重九,重九即为重阳。在民间,流行着在这一天登上高处、赏菊插茱萸等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另外,九月初九中的“九九”谐音为“久久”,有长久之意,故有些地方也会在这一天祭祖与举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有“老人节”的别称。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据说从很早很早起,古人就开始过重阳节了。而且古书中关于重阳节及其习俗的记载,自两晋就已经有了。但是,当问起它的起源,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当然,虽然很难说清楚,但古往今来的人们,还是给出过不少解释。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据说从很早很早起,古人就开始过重阳节了。而且古书中关于重阳节及其习俗的记载,自两晋就已经有了。但是,当问起它的起源,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当然,虽然很难说清楚,但古往今来的人们,还是给出过不少解释。
较早关于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文中说,东汉时,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他随费长房游学多年,某日,费长房对他说:“今年九月初九,会有大灾降临你家。你赶快回家去,让你的家人缝制好小布口袋,将茱萸放于袋中,将口袋系于手臂上。然后登上高山,喝菊花酒。这样一来便可除凶化吉。”桓景听后,立即回家,并告诉家人一一照做。等天黑回家后,看到家里的牛、羊、鸡、狗都死掉了。费长房告诉他说:“是它们代替你家人死了。”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每逢九月初九,人们便会登高、饮菊花酒,并带上茱萸香囊。由于此说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人们大都以为重阳节就是由此而来。
从上文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来,这里所说的重阳节源于东汉时期,人们在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身插茱萸等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灾祸。至于古人在九月初九避灾的原因,有人认为这与九月初九时气候的变化有关,这时寒热交替,人很容易生病。晋周处在《风土记》中就阐述了这一观点,在九月九日这一天,茱萸“气烈成熟”,插茱萸可以抵御寒气,饮菊花酒可以驱除不祥之兆(因为在汉族的古俗中,菊花象征着长寿)。另外,登高既可以达到心旷神恰的目的,也可强身健体,远离疾病。
不过,据晋朝的葛洪所编著的《西京杂记》记载,重阳节在西汉时就出现了。文中说,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有个侍女名叫贾佩兰,她出宫后,曾对人说起宫廷中的趣事,“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于是,民间为了祈求长寿,也都学起了宫中的规矩,每逢九月初九,便佩茱萸,饮菊花酒。由此可知,重阳节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而且是为了祈求长寿,而非避灾免祸,只是当时只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而没有登高之说。
为什么人们要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祈求长寿呢?有人解释说,“九”代表阳,两“九”重合,则意味着“极阳”,代表更有力、更兴旺。这一天是个难得的吉日,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祈求长寿。魏文帝曹丕也在《与钟繇九曰送菊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原文是:“……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宜于长久……辅体延年。”
除了上述两种观点外,还有人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认为重阳节俗的原型之一是远古时祭祀“大火”星宿的仪式。作为古人判断季节变换重要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隐退不仅使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令古人十分恐惧。因此,古人便会在此时举行送“大火”星的祭祀仪式,就像“大火”星出现时他们必做迎“火”仪式那样。在以前,我国的江南地区就有重阳节用赤豆饭祀灶的习俗,灶神是火神,用赤豆饭祭灶实则也是祭“火”。此处的祭“火”行为或许就是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延续。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不管其间经历了多少次寓意的转变,但是人们在这一天所表达的愿望总是最美好的企盼,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只是我们在表达美好愿望的同时,只能一直猜测着重阳节起源之谜了。
精彩连载推荐:
返回大全页:
下一篇:传奇传说:秀才气晕狐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