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丹书铁券在各朝代的用途是什么?

时间:2018-02-23编辑:历史狂流

什么是“丹书铁券”?“铁券”,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民间俗称“免死牌”。其制法为熔铁铸瓦,状如蒸笼,断而为二,形如板瓦,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受券人与朝廷各执一半。“铁券”上的信词最初时用丹砂填字,合称“丹书铁契”;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

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查,铁券是勋章的雏形。

我国古代“丹书铁券”制度始于汉代。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帛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

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

“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以金为匮,以石为室,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

当时,“铁券”还无免罪和免死等许诺,仅作为一种加官进爵、封侯纳妾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常因细故获罪,直至被处死。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发给皇室宗室、亲近大臣的“铁券”是作为护身防家之用。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颁发“铁券”已较为普遍。

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也给宠宦、宦官颁发“铁券”。到宋、元、明时期,“铁券”颁赐逐渐趋于完备。

明代金书铁券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二等,侯爵分为三等,伯爵分为二等。

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

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获封公爵的有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6人,获封侯爵的有28人,他们均被赐予金书铁券。

此后,朱元璋还陆续向新建立勋业或晋升了爵位的功臣颁赐铁券。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赐予铁券。在明代中后期,仍不时有功臣及功臣后裔获赐铁券。

直到明代末年,刚即位的崇祯皇帝出自麻痹奸宦魏忠贤的谋略,还给其侄子魏良卿等颁赐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代金书铁券的券文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差别。

其一,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

其二,免死的次数较少,孙子不免死。明代金书铁券的这些特点,表明在明代初年朱元璋确实希望能兑现他对功臣们的免死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