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27编辑:梓岚
印刷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人类通常是运用纸和笔墨采取口头传诵和手抄书的形式进行的。由于这种原始的传播方法耗时多,速度慢,所以操作起来比较费力。如果一个人抄写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至少得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迫切获得最新的知识,而按照原有的方法,其速度远远满足不了读书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雕版印刷术出现了。作为印刷术的最早技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从此以后,书籍出版数量大大地增加,读书人可以阅读到比以前更多的书。
雕版印刷术
我国大约在唐朝初期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术。其方法如下:首先是雕刻印刷版。将枣木或者梨木进行切割,形成书本大小的形状;然后在纸上写好将要印的字,反贴于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突出在板上。其次是刷油墨。
将印版固定在一个台面上,把沾上油墨的刷子均匀地涂布在印版的表面。最后是印刷,把纸放在刷好油墨的印版上,用干净的刷子拍打纸面,揭下纸之后一次印刷便完成了。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重复数次,直至完成一本书。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到714年),我国通过雕版印刷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报纸《开元杂报》。唐朝后期也出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该实物是一卷《金刚经》,在它后面明确指出了印刷的日期,其末尾明确刻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该实物于1899年在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如今存于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
宋代:印刷术的巅峰期
到了宋代,雕板印刷达到了巅峰时期,而刻书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时尚。浙江、四川、福建和江西都是雕板印刷的中心,尤其是浙江杭州,自宋朝迁都杭州后,杭州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仅坊名可考的印刷作坊就有20多家。随着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它所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例如,在雕版印刷术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刻好雕版不能重复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力、财力以及时间。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空间,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因此,时代呼吁一种新的节省成本的技术尽快出现。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长期从事雕版工作,他发现了雕版印刷的缺点,并一直在寻找克服缺点的突破口。后来他想到如果花时间将书籍上的字单独刻成一个个活字,使用时便可以重复使用。尽管前期制作活字比较辛苦,但以后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既节约时间,又省下成本。于是毕昇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梦溪笔谈》记录的活字印刷术的方法如下:首先用胶泥做成四方的长柱体,并在上面刻上单字,然后拿到火上烧硬,这就成了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时,先预备好一块和书页一样大小的铁板,并在上面涂上松香和蜡之类的物质,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排满密密的活字。排完版之后,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等里面的松香和蜡等熔化后,再用一块平板从排好的活字上面压过,目的是使这些活字能够平整。
等松香等药剂冷却后,活字就固定在了铁板上,至此,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人们可以同雕版印刷一样,在活字版上涂墨,然后将之覆盖在干净的纸面上就可以印刷了。印刷完毕后,可以再将活字版在火上烤,等里面的药剂融化后,活字就从版面上脱落下来了。
活字版的发明,在印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活字制版克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随便拆版,以后可以重复使用,而且活字占有空间小,易于存储和保管。从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版起,活字版技术在工艺手法上不断改进,已经历了泥活字、木活字和金属活字等。
元代印刷术
公元1297年到1298年间,元代著名农学家、机械学家王桢用4年时间设计并制作了一套3万多个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公元1298年,王桢用木活字试印他自己编修的约6万字《大德旌德县志》竟然在一个月之内印完了百部。后来,我国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
活字印刷相比雕版印刷,具有省时省力的特点,但是其推广范围却不及雕版印刷。据统计,中国古代占领统治地位的印刷术仍然是雕版印刷,而活字印刷成书的数量仅仅达到雕版印刷的1/10。直到19世纪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印刷术,中国古代印刷术才淡出了人民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