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丞相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又是什么时候废除的?

时间:2018-10-09编辑:文二

清朝为什么不设宰相?在我们的印象中,历代王朝都有一位或两位宰相辅佐朝政,只不过称谓不同。历史上君权和相权这间的斗争时有发生,总的趋势是相权日消,君权盛。

朱无璋建立明朝这后,开始还有宰相佐政,但朱元璋权力欲重,猜忌心强,唯恐朱姓天下难以长久。

68805052c0e788e56c2edd8bed8e0463.jpg

丞相制

遂借口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等“谋反”,而进行镇压,前后十余年内,杀戮功臣宿将4万多人。他还敕谕群臣:今后倘有奏置宰相者,“论以极刑”。

历史上沿用了近2000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废除。

后来,为解决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精力有限的予盾,在明朝时,设立了由“殿阁大学士”进内宫办事的“内阁”。“内阁”成员是皇帝亲选的学识高明人士,人数不定,6名到7名这间。

“内阁”成员任期不定,皇帝可随时更换。清雍正八年(1730年),“内阁”取消,建立了军机处。军机处便成为神秘的、权倾朝野的皇帝的代言机构。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1ab499c6c97919f8db861bbb74c99e30.jpg

明朝内阁制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

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

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干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c546aa256c924c030b29e51d2f05fc3e.jpg

清朝三省六部制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