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6编辑:浮泊凉
公元前230年,在秦军灭掉韩国的同时,赵国发生大饥荒。秦王趁机集中精锐部队,大举向邯郸出兵。在李牧的抵抗下,秦赵相持一年多。公元前229年,秦王用反间计除掉李牧,秦军顺利攻下邯郸,俘虏了赵王迁。如果以此作为赵国灭亡的标志,那么赵国就是第二个被嬴政灭掉的国家。但赵国宗室并未灭亡,公子嘉在代地自立,如果以公子嘉的灭亡为标志,那么赵国的灭亡时间是公元前222年,略早于齐国。
按照亡国灭宗这一标准来看,第二个被彻底灭亡的国家应当是魏国。魏国在灭亡前和韩国的处境比较相似,但魏国的历史要比韩国辉煌得多。
魏国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崛起要归功于魏文侯任用李悝实施了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继位,他在位期间,广揽贤才,任用李悝等杰出人物,使魏国实现了战国时期第一次大规模的改革。
李悝主持的变法,涉及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
李悝画像
在政治上,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制度。这项制度有些类似于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度。它的实施打破了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有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同时魏国在中央设立了丞相等可由国君任命的官职,在某些郡县设置了郡守、县令等,初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魏国兴修水利,鼓励开荒,并以平籴法来调节物价。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生产,增强了魏国的经济实力。
在军事上,魏国实施了著名的“武卒”制度,建立了常备军。武卒的选拔标准严格,待遇优厚,只有那些在身背弓箭、全副铠甲、手持长矛、携带三天军粮的情况下能日行百里的人,才能够成为魏武卒。一旦成为武卒,就会受到国家奖赏,赐给田宅并免除全家的徭役。这一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魏军的战斗力。
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首强。魏文侯、武侯在位期间,魏国实力强大,且制定出了联合韩赵、三晋一家的正确外交政策,多次击败齐国,打击楚国,并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灭掉了中山国。
但魏国的强大也引发了韩赵两国的担忧。因此,公元前370年魏武侯死后,韩赵就联合出兵攻魏,魏国几乎亡国。魏惠王继位后,不再执行联合赵韩的政策,三晋开始了长时间的内斗,魏国虽然胜多败少,但却将自己置于孤立的境地。
魏国号称天下中枢,可四面出击,但也面临四面受敌的处境。与韩赵关系恶化后,魏国就彻底成了孤家寡人。此时,变法浪潮在各国掀起,齐国齐威王,秦国秦孝公,赵国赵武灵王,都在努力革新政治,富国强兵。秦齐相继崛起,魏国失去了扩展的空间。但此时的魏惠王却自恃强大,四面出击。结果,齐国在孙膑的计策下,通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将魏国大将庞涓杀死,魏国主力损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楚国也趁机攻打魏国,秦军也相机攻占了河西、上郡等大片领土。
除外交政策不当外,严重的人才流失,也是魏国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
商鞅本是卫国人,在国内不受重用,于是投奔魏国,在丞相公孙痤的门下出谋划策。公孙痤死前曾对魏王说,商鞅这个人,你要不重用他,就杀了他。但惠王自以为是,看不上商鞅,既没有重用他,也没有杀他。最终,商鞅跑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开创了秦国霸业。
此外,秦昭王时代的丞相范雎,也是由于在魏国不得志才投奔秦国的。最著名的要数魏国公子信陵君,信陵君作为宗室,才华横溢,深通兵法,多次组织联军击败秦军,当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但魏王嫉妒公子的才华,“不敢任公子以国政”,致使信陵君这样一个魏国公子后来竟长期流亡在外,怀才不遇,最后抑郁而终。这些治世能臣、国之良将,都无法在魏国被重用,反而成为他国的能臣良将,魏国岂有不败之理?
秦王政四年,信陵君死去,秦军没有了忌惮,立即发兵攻魏。兵分两路的秦军势不可当,没了信陵君的魏军不堪一击,魏国一下失去了二十多座城池,其附庸国卫国也被秦军灭掉。从此,魏国就处于被秦军三面包围之中,在秦军强大的攻势面前,魏国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手之功。
此后,秦军把注意力集中于赵国,但仍不断发兵蚕食魏国。秦王政九年,杨端和等将领再次率军攻击魏国,攻占了许多城池,秦国疆界直达魏都大梁城下。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国兵分两路,主力军由李信率领,奔向楚国,另一路偏师由王贲率领,直奔魏国国都大梁。
王贲率军猛攻大梁,但大梁是魏国都城,魏国知道秦军早晚要来,因此把城池修得异常坚固。城内粮草充足,足以维持三年。因此,秦军无论是强攻还是围困,都无法攻下固若金汤的大梁城。
王贲经过分析后认为,大梁城虽然十分坚固,粮草也十分充足,但有一个先天不足,那就是地形不利。魏国当时的都城大梁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它地处黄河之滨,而且地势较低,最要命的是,他的城墙不是石头的,而是土质的。黄河本就有“地上悬河”之称,因此,地势低洼的大梁城很适合用水攻。
于是,王贲下令,一部围困大梁,另一部去掘开黄河大堤。
王贲的决堤令下达后,几万秦军士兵立即不分昼夜地决堤。很快,黄河大堤被掘开,河水替代了秦军的千军万马,从三面涌入大梁城。当时是春季,正是大梁的春汛时节,时常下雨,因此水势也就越发浩大。大梁数百里的范围内,都成了水上泽国,无数人葬身水底。
很快,魏王得知了这一消息,但此时的大梁城内已是水深逾丈,他也没有什么对策。王宫地势高还好,但大梁城的居民可苦了。无数人被大水冲走,剩下的民众大都在屋顶上,城内积存的粮食也大都被水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断粮的居民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严峻。不久之后,地势最高的王宫内也要行船了。最糟糕的是,经过三个月的浸泡,土质的城墙已经渐渐劳务松软出现坍塌。无奈之下,魏王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下令开城投降。
不久,大梁城上竖起白旗。水势退去后,魏王携王子王孙出城投降,魏国彻底灭亡。王贲尽取魏地,秦国在那里设置了三川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