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7编辑:文二
唐代宰相房玄龄,可谓大名鼎鼎,无人不晓。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论功行赏,称其为天下第一功臣,任为中书令,封魏国公,监修国史。唐代史官柳芳称房玄龄“天下号为贤相”。
笔者今天想谈谈其父房彦谦。透过《隋书·房彦谦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贤相的出现是与严格的家教和纯朴的家风密不可分的。
房彦谦在隋朝时曾任监察御史,后在全国官员考核中,因其清正廉洁,被评为“天下第一”。《房彦谦传》载,“其后隋政渐乱,朝廷靡然,莫不变节。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之所嫉,出为泾阳令。”
“彦谦居家,每子侄定省,常为讲说督勉之,亹癖不倦。家有旧业,资产素殷,又前后居官,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尝从容独笑,顾谓其子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
隋朝后期,朝政渐渐混沌,朝中官员没有几人不改变节操的,而房彦谦却坚守正道,不移其志,介然独立,被贬为泾阳县令。《房彦谦传》重点介绍了房彦谦的美德及其家风:
一是从不谋求私利。房彦谦自幼到老,无论是做高官或被贬斥,平素里的言行,未尝涉及过谋取私利。
二是务求朴素节俭。房彦谦将所得俸禄,都拿来接济亲友,家里一直没有多余的钱财。所用的车子、衣服及器皿,都相当俭朴。
三是乐观对待贫穷。由于贫困,家中经常入不敷出,然而房彦谦却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妙手著文,博大闲雅,还擅长草书隶书,写得一手好字。当时的人们都以能得到他的墨迹为宝。
四是精于教育子侄。每当子侄来省亲,房彦谦都不厌其烦地督导勉励他们。尤其是仅有十九字的教子书,更是令人叫绝:“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即人家都因官俸而富,我偏偏以做官而贫。
留给子孙的财产,就只有清白了。
房彦谦的教子书道出了古代官场上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那就是当官便能发财。本来当官与发财是两股不相交的路,当了官就发不了财,官员们却把它合为一体了,无非是贪污受贿攫取不义之财。房彦谦表示自己绝不这样做,既然当官就甘于贫困,且泰然处之。他最后声明能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自己为官的清白了。
《旧唐书·房玄龄传》里,没有直接记载房玄龄对父亲上述教诲的感受,但却写了其父患病时,房玄龄不离左右,衣不解带,竭尽孝道;从小就写得一手好文好字,擅长草书隶书,字如其父,也很是叫人喜爱;公而忘私,不治家产,勤俭持家,廉洁为官等故事。
从这些细节来看,房玄龄定是接过了那沉甸甸的遗产——“清白”,并加以发扬光大。“清白”,看似无形胜有形,无财胜有财;“清白”,看似只讲了为官就不能致富,宁可贫穷也不能贪占之理,其实它还囊括了房氏家风中的诸多美德。把这样的精神遗产留给后辈子孙,是多么的丰厚啊!
房彦谦把“清白”留给后人,笔者认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做人要清白,子女在成学成长成人的漫长进程中,要向善向上,扎扎实实,站稳脚跟,堂堂正正。
二是持家要清白,崇尚勤俭之风,分清楚公私两条线,哪怕是再穷再困难,也不占公家丁点便宜。
三是从政更要清白,对自己所担任的公职,所具有的公权力,以及公职、公权力是用来干什么的,要向子女宣示清楚。
既然身为人民公仆,就不许利用手中权力经营任何产业,不许收受他人的任何财物,一句话就是不在薪水之外再捞取不义之财。这样的“清白”遗产,可不像金银财宝那样,到时候交给子女就成了,它是要颇费一番功夫,经过反复灌输不断强化,才能入心入脑形成定见,最终使子女们得以继承下来的。
房彦谦教子书的字里行间,对子侄们的耳提面命,浸透着他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