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7编辑:思慕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有一类官员职权很大,地位极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朝政大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这一类官员,通常就是被人们称为“丞相”或“宰相”的人。但丞相和宰相又有何区别呢?很多人傻傻分不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给大家来介绍一下丞相。“丞相”是中国古代的官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34年,秦惠文王在秦国设置相邦,但还未设置丞相。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即位,设立了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邦与丞相一直同时存在,如魏冉、吕不韦等人都曾做过相邦。吕不韦被免职后,无人出任相邦,但丞相一职却被保留下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秦二世又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一个中丞相。而李斯、赵高等人,都曾出任过丞相。汉承秦制,继续设立相邦。为了避刘邦的讳,将相邦改为相国,同时丞相依旧是相国的副手。如汉朝的第一任相国便是淮阴侯韩信,此后又是曹参、萧何、樊哙等人出任相国。而汉朝的第一任丞相则是萧何,后来两次升迁为相国。
吕后统治时期,汉朝设左、右丞相,但从汉文帝开始,汉朝就只设一位丞相。因为当时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所以很多封国都设有自己的相国和丞相。汉惠帝时,下令废除各诸侯国的相国,只保留丞相一职。到了汉景帝时,改各诸侯国的丞相为相。从此时到汉哀帝元寿二年,西汉的丞相共存在了220多年,也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
汉哀帝到东汉建安十三年,汉朝并未再设立丞相。后来曹操复设丞相,并亲自担任,但时间很短。隋唐时期,基本不设置丞相,南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设置丞相,但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因为胡惟庸造反一事,彻底废除了中国存在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而秦汉时期丞相虽然没有官品,但却是百官之长,官阶也是最高的。南宋以后,丞相官居正一品。
其次,咱们再来介绍下宰相。与丞相相比,宰相并不是朝廷所规定的正式官名,而是一种制度,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王且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官员的一种统称。宰相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如商朝时期的伊尹为相,西周的周公为太宰,他们都是除君主以外,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人。“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意有辅佐的意思。在《韩非子·显学》中,后人就将这种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合称为宰相。
而宰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官名也不太一样,如先秦时期是相邦,秦统一以后是丞相。汉代的丞相也可以称为宰相,且长期由一个人担任。但到了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就改为了群相制度。也就是说,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且彼此制衡。到了宋朝时,宰相就是同平章事,如北宋著名宰相寇准当时出任的就是同平章事。而明清时期,虽然废除了丞相制度,但依然设立了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和军机处,而宰相就是内阁首辅和领班军机大臣。
最后,丞相与宰相的差别。总结来说,丞相是古代朝廷的正式官名,而宰相却是一种制度。丞相在某一段时间确实在职能上与宰相类似,也可以称为宰相,但宰相却并不完全是由丞相担任。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那个官员就是宰相,他可以是相邦,可以是相国,还可以是大司马,只要权力最大,那他就是宰相。而丞相在特定时期可以称为宰相,其他时间就只能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