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24编辑:梓岚
江苏省是我国东南地区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最强的省份之一。从经济总量来说,江苏省仅次于广东省。江苏省总计下辖了13个地级市,被戏称为“十三太保。”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十三太保的网络段子很多。那么,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模式,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聊聊江苏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形成过程。
首先,我们江苏省的组成部分,江苏省大体上分为苏南、苏北两个地区。但是,苏南地区内部并不认可,苏南的长江以北地区,又称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包括了徐州、连云港等地(苏北五虎),饮食、风俗、口音等各方面,接近于河南或者山东。苏中地区包括了扬州、泰州等地,属于标准的江淮文化。至于苏南地区,则是江苏省的长江以南地区,属于标准的江南文化区。认真的说,苏北、苏中、苏南等地区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我们看一下江苏省形成的原因,秦朝统一全国以后,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县制度已经逐步形成。汉朝取代了秦朝统治以后,由于郡县数量逐步增加,朝廷已经无力直接管理各个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当时,江苏北部隶属于徐州,江苏南部则属于扬州。由此可见,江苏省属于多文化地区合并而成的。郡县制度到州县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宋朝时期。元朝崛起之后,13世纪后期,元朝逐步消灭了金国、西夏国、大理国、南宋王朝等政权,建立了一个辽阔的大帝国。
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原有的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已经不再符合元朝的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甘肃行省、四川行省等等,当时,江苏北部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江苏南部则隶属于江浙行省。虽然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但问题非常多。在元朝统治末期,各路地方长官开始了武装割据。因此,明朝取代了元朝统治以后,对行省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明朝拥有南京、北京两个首都,因此出现了南北两个直隶地区。再加上13个省,总计有15个省级行政区划。其中,南直隶包括现在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请注意,从这个时候开始,苏南、苏北等地,开始被合并在一起。由于南直隶没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南直隶的各方面工作,由南京六部负责。17世纪中期,已经统治了200多年的大明朝面临一系列的内忧外患,最终灭亡。随后,崛起于东北地区的清朝,开始大举入关,并且在10多年时间里,确立了自己对中原各地的统治。在自身的统治稳固以后,清朝开始考虑那些内部潜在隐患,例如江南省、湖广省、陕西省。
江南省就是明朝的南直隶,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南京的地位下降,南直隶改为了江南省。江南省的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几乎占了全国三分之一(几乎相当于现在江苏省、广东省和上海市的经济总量)。仅仅是苏州府和松江府,就承担了全国十分之一的赋税。清朝最高层对这个巨无霸省份非常担心,一旦封疆大吏有不臣之心,朝廷很难驾驭。因此,在康熙皇帝在位的初期,清朝拆分了江南省,并分成了江苏省和安徽省。
其中,江苏省下辖了8个府和3个直隶州,相当于11个地级市,总计62个县。安徽省下辖了8个府和5个直隶州,相当于13个地级市,总计51个县。从两个省的行政区划确立以后,便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阶段。各路军阀忙着打仗,根本没有精力管理各地的区划。在三四十年代,我国又经历了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局势仍旧比较动荡,行政区划仍没有太大的变化。
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当时,鉴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江苏省被分为了苏北行署区和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的驻地在泰州,苏南行署区的驻地在无锡。此外,江苏北部的徐州等地7个县,曾经被暂时划入了山东省管理。还有2个县,划入了安徽省管理。到了50年代前期,随着全国局势逐步稳定,我国开始了战后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工作。江苏省被分成了几个部分,不利于经济发展。1952年,苏北、苏南两大行署区,重新合并为江苏省。
原来划入安徽省、山东省的地区,则也换给了江苏省。1955年,我国开始了治理洪泽湖的工作。洪泽湖东岸隶属于江苏省,西岸则隶属于安徽省。两个省在资源调配、人力物力投入方面并不同步,为了更好的治理洪泽湖,两省交界地区出现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安徽省的泗洪县和盱眙县,被划入了江苏省管理。为了补偿安徽省的损失,江苏省把自己北部的砀山县、萧县划入了安徽省。1958年,随着上海市的扩大,江苏省南部的10个县,被划入了上海市。至此,江苏省的区划基本确定下来。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专区、地区、地级市的转变。
在90年代,江苏省的扬州与泰州分家,截止这个时候,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基本形成,号称十三太保。由于文化、饮食、口音等方面的差异,江苏省内部的地级市都很强势,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段子。其实,江苏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平均衡,而且基本上都发展的不错。例如江苏北部的徐州市,在江苏省内部远不是苏州、南京等城市。但是如果对比内陆城市,甚至超越了太原、南昌等省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