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古代商人为什么地位低

时间:2020-07-22编辑:历史君

  从读书人地位的高,与商人地位的低,实际上我们就能看出古代社会伦理的取舍,以及一些现实的考虑。

  早在先秦时期的商鞅著作《商君书·农战》中就描述说“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这句话指出了“自然经济”时代,古人已经意识到农业乃国家之根本,但并不是说古人没有意识到发展商业可以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商人的社会地位低是因为商人们在政治意识形态上没有受到推崇,但这并不代表商人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古人之所以会限制商业的过度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出于对社会稳定伦理的考虑

  晁错在《论贵粟疏》就指出说“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实际上刻画的正是商人“多奸诈,好机术”的性格特点,古人认为如若不对商人加以限制,会使其扰乱社会秩序和道德;

  譬如商鞅在《商君书·垦草》中叙述道“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大臣不为荒饱。商贾少,则上不费粟。民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大臣不荒,则国事不稽,主无过举”。

  可见,由于商人“重利轻义”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社会秩序的稳定,那么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当然宁愿放弃商业经济而换取长治久安的统治,所以形成“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的统治意识。

  为了进一步阐释“不尊农”的后果,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继续阐述说“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从这段资料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梳理出它的内在逻辑,即说客、商贾、手工制造者这些都不是“人类所必须的生存资料”的生产者,但是却可以通过技巧性的手段迅速获得生存资料,由此就会造成人心浮动,人人不思务农之本,进而导致国家的混乱和弱小。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苏秦,他是一个说客,凭借出色的辩论能力说服六国达成合纵之约,从而身兼六国宰相,可谓达到了人臣之极,这就是商鞅所说的“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重农仰商”实际上又有它的现实考虑,从另一方面来说又限制其它方面的发展,譬如商业、科技等等。

  另一方面,由于古代特殊的社会伦理观点也让商人的地位相对偏低,在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年代,投机的商人自然不会取得较高的社会名声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