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08编辑:罗生门橘子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八一三事变爆发。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宝山大场防线失守,国民党军队决定全线西撤,命令88师留下一个团进行掩护。26日深夜,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急匆匆的回到团部,他的手上拿着88师师长孙元良的一纸手令,上面命令“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这最后一块阵地,就是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是一座位于上海静安区中南部、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的仓库建筑。正门门牌号为光复路1号,它是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这座仓库创建于1931年,为当时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当时的四行仓库,南面紧挨苏州河,东面是英国、美国控制的公共租界,西面、北面已经被日本军队占领。四行仓库墙厚楼高、易守难攻。到27日凌晨3点,从前线撤退到四行仓库参加掩护的共计420人(另有说390多人),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仍用团的番号称有800人,“八百壮士”由此得名。
四行仓库守军与日军血战4昼夜,歼敌200余名,自己仅伤亡20余人,胜利完成任务。“八百壮士”孤军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震撼了全国人心,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关注和尊敬。上海各界群众箪食壶浆,热情慰劳抗日勇士。信件、食品、药物源源不断地送入四行仓库。28日午夜,女童子军杨慧敏把一面国旗裹在身上,冒着生命危险,游过苏州河,冲过火线,献给八百壮士。当杨小姐献上国旗时,谢晋元激动地说:“勇敢的同志,你给我们送来的不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上海的进步作家,纷纷提笔讴歌勇士们的英雄壮举,著名剧作家田汉、陈白尘创作舞台剧《八百壮士》公演,八百壮士与上海人民隔河合唱《八百壮士之歌》。英文《大美晚报》发表社论说:“吾人目睹闸北华军之英勇抗战精神,于吾人脑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华军作战之奋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也指出:“华军在沪抵抗日军之成绩,实为任何国家史记中最勇武的诸页之一。”
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孤军抗战,引起了上海公共租界当局的不安,他们害怕战事的继续会危及租界安全,要求中国政府下令孤军撤退。中国当局考虑到预定任务已经完成,乃于31日命令孤军撤退。
经再三电令,“八百壮士”才挥泪执行命令,退入租界。谢晋元自己最后一个离开仓库阵地,撤退路上,杨瑞符营长身负重伤,住院治疗。
谢晋元率“八百壮士”退入租界后,租界当局摄于日方压力,不敢释放孤军归队,同时也拒绝了日方关于引渡孤军的无理要求。这样,八百壮士被羁留在孤军营。孤军营占地数十亩,地面坑坑洼洼,垃圾满地,住房十分简陋,营地四周铁丝网高架,由白俄士兵把守,壮士们只能在铁丝网内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俘虏营。
“八百壮士”此后的结局,根据专家们的研究与老兵们的回忆录,他们的命运归结为如下几类:
1942年8月,70名孤军士兵被抽调到南京孝陵卫做工,万连卿等8人成功逃脱,在得到新四军的帮助后回到安全区。万连卿等日后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远赴滇缅。
1942年底,100多名孤军战士被派往安徽裕溪口装卸煤炭,29人成功逃脱,回到重庆的陈日升等人,要求重新入伍恢复建制遭到拒绝,于是20多人解甲归田回到家乡。
1943年初,在南京孝陵卫的28名壮士胜利出逃,部分在茅山参加了当地的新四军游击队。孤军团副上官志标,在无锡就医时成功脱逃,随后担任了当地的游击队队长。
1946年3月,36名赴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孤军战士,在经历了三年多的海外苦役后,回到上海。
抗战胜利后,各地幸存孤军纷纷来沪。在谢晋元团长遗孀凌维诚的关心下,孤军们在当时的大达码头从事搬运工作,以劳力维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