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孔孟之道是什么意思 孔孟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时间:2018-09-12编辑:浮泊凉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大名自然无人不知。而两大宗师的思想、学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因而常被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生积极从政,希望有一番作为。但他在鲁国遭受权臣排挤,后来周游列国也得不到诸侯重用,政治生涯始终郁郁不得志。

于是,后期孔子转而通过治学来影响政治。他收徒讲学,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周易》《春秋》等经典。孔子的门生据称多达3000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72人。而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则被记录在《论语》这部书中。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一个“仁”字。据统计,在《论语》里,“仁”字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于“仁”的内涵有多种表述和阐释,但最核心的说法就是“爱人”。有了爱人之仁心做基础,才能践行忠、恕、孝、悌等德行,才能建设、实施礼乐制度。

同时,“仁”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仁学的追求目标之一是培养君子人格。此外,孔子也把“仁”的概念扩大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德治”。

孔子为儒家思想这座大厦打好了基础,描绘了蓝图。而孔子殁后百余年,给儒家大厦添砖加瓦的孟子诞生了。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他师承子思(孔子之孙)的门生,曾经游说齐、魏等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同样不被诸侯接纳、重视。

和“王天下”比起来更乐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孟子,于是也选择了退居讲学,并和弟子共同撰写了《孟子》一书。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

在政治领域,他对孔子的“仁”学做了继承发展,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即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统治者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要保障人民权利,使人民生活安定。孟子还说,君主只要实行王道,赢得民心,就可以不战而服万国,无敌于天下(所谓“仁者无敌”)。

孟子除了是著名的思想家以外,还应该算是一位极富文采的散文家。

著作《孟子》可谓辞彩华赡,气势磅礴,雄辩滔滔,并为后世留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等许多激励人心的名句。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各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