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24编辑:梓岚
译文: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手执一支长达两米重达二十五斤的铁枪,腰悬铜剑,后背一面重达十斤的铜盾,一筒五十支长箭和一张需铁胎硬弓,同时携带三天军粮,半天内连续急行军一百里后还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当时的一百里相当于今天的四十一公里,差不多就是奥运会的马拉松项目,但是跑马拉松只穿短裤背心,而武卒浑身上下连甲带装备,总重至少六十余斤,跑完后还要立即投入战斗,如此“铁人赛”的超级选手,你不服都不行啊!此外,在弓箭方面,每个人必须一气可以连发三箭,否则视为不合格。铁胎硬弓弓弦之力极大,一箭射出,能破开数重铜甲,当然拉弓射箭需要多大的力量就不难想象了。据说王翦就是因为可以拉开铁胎硬弓这样的强弓,在秦国一举少年成名。尽管在当时的诸侯国,甚至是在军队中,也只有勇士才可以拉开炫耀一把,而在魏武卒中却是人人都可以拉开的基本功,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何等惊人?
武卒的选拔原则是能选出多少就是多少,绝不滥宇充数。所以说,他们个个都是体能超群、身怀绝技的特种兵,是步军中的兵王,不负中国历史上“单兵战斗力第一”的称号,而由此组成的部队岂不类似现在特种部队!
其次,武卒的编制精干严密,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现在的一个团。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指挥。这种编制,充分体现了魏武卒的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的灵活性,能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即便是战败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组建军阵——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再次,武卒特别注重实战训练。吴起组建了武卒后,聘请了类似“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专职教练,对这些军事基本素质较高的士兵进行了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在训练中,还特别注重发挥军事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使全军的素质迅速得到提高。
吴起特别强调纪律和赏罚分明。入选武卒的士兵,生活好,待遇高,国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赋租税,还奖田宅房产,这种待遇,不用说那时的诸侯国,恐怕在今天也超过了世界各种的特种兵。当然,“吃了别人的口软,拿了别人的手短”,部队的纪律也是十分严格的,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否则严惩不贷。
吴起不仅讲求重罚,更注重重赏,他将军功分为“上功”、“次功”,根据不同的军功给予不同奖励。对立有大功的不仅升职提拔,对其家属和子女也予以重赏,“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人立功,全家光荣。
如此看来,精英中的精英组建起来的魏武卒,又有如此先进的军事管理与赏罚制度,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如此严格的选拔标准,那么魏武卒的人数又有多少呢?看一下正史记载。《吕氏春秋·用民》称颂“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尉缭子·制谈第三》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吹了这么久的战斗力,接下来且看一看这组特种兵的战绩若何!!
魏霸西河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打秦国的河西地区,屡战屡胜,而秦国却只能被动防御,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同时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自古秦军耐苦战,却在魏武卒面前没了脾气)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吴起率军攻秦,造成了日后魏国力压秦国80余年。
公元前405年,吴起率魏武卒协韩赵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三万,次年,攻入齐长城,齐庭震恐。
公元前354-前350年,庞涓率魏武卒攻破赵都邯郸,虽为齐败于桂陵但却于于次年败齐于襄陵,败秦于定阳。
《吴子·图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由此可见,魏武卒大杀四方,威风八面,以区区五万人马,便可在诸雄并起的战国助魏国开疆扩土。魏武卒之于吴起,莫过于一把锋利的宝剑,有此等精良之士卒,加上吴起的领军才能,开创了战国初年魏国的霸业。‘’
虽然魏武卒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但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特种作战部队,乃至后来赵国的“胡刀骑士”、齐国的“技击骑士”以及秦国出现的“秦国锐士”应该都是有受魏武卒之启发。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上一篇:“屈原”为什么不叫“芈原”?
下一篇:吴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