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为人民服务”是如何产生的?

时间:2017-01-16编辑:梓岚

接下来毛泽东启发大家把目光放远大,看到我们是为全中国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我们是为了人民解放和幸福才走到一起来的,因此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为人民服务。既然目标是一致的,就没有理由不搞好团结。

团结的人越多越好。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团团伙伙”。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要坚定地相信人民,紧紧地依靠人民,那就什么样的严重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凶恶敌人都能战胜。

最后,毛泽东讲了开张思德追悼会的目的和意义,他说,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我们就要开这个追悼会。一个人,不管生前干的是什么工作,不管职务高低,只要他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做好事的,死后我们就要给他开追悼会,用这样的方式,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宣传为人民服务的重大人生价值。“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采用这样的方法,在寄托我们的哀思的同时,也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发扬光大,而这样做的重大意义更在于“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依次讲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以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并团结全体人民等多方面的问题,一气呵成,思路清楚,逻辑严密。既高度概括了张思德29年短暂一生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又把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使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教育。

毛泽东把讲话记录稿压缩到七百多字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共讲了一个半小时,旁征博引,阐述道理深刻,内容十分丰富,确实是一篇启发性非常强的讲话。但就毛泽东本人来说,他只是把这次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当作即兴讲演,原来就没有任何讲话提纲,讲后也没有打算形成文字。让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在场的毛泽东秘书陈伯达,在毛泽东讲话一开始就被讲话内容所感动、所吸引,掏出身上带的笔和纸,把毛泽东的讲话记录了下来,用以作为今后学习的参考资料。

追悼会开过之后,陈伯达反复研读这篇讲话,自己深受教育,同时也认为毛泽东的这次讲话很重要,对全党也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便抽时间将毛泽东这次口头讲演记录稍微整理了一下,抄清楚后,送给毛泽东审阅,并且提议:可否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毛泽东表示,那就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即兴讲话,事先也没有准备,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就不要发表了吧。但陈伯达一再说,这篇讲话中讲到的为人民服务主题思想,对自己教育很大,发表后会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泽东略加思索后,说:你把记录稿放在这儿吧,我看看再说。

夜晚,毛泽东在处理完军政要事后,在油灯下把陈伯达记录的这份厚厚的、共有几十页纸的文稿,看了一遍。想到张思德身上体现的这种精神是全党的精神财富,在共产党、人民军队,乃至人民中间,确实应该倡导。但这份记录稿有一万五千多字,太长了,如果发表,最好是以短文形式体现。这篇文稿需要压缩,精炼,把讲话中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

他提起毛笔,对讲话稿进行删节压缩。毛泽东第一遍删节后,剩下八千字,觉得还是长,便再次提笔删节。第二遍删节后,剩下五千字,毛泽东仍然觉得长,第三次提笔删节,删节到三千字,毛泽东还不满意,再删节,剩下一千多字。毛泽东对这一千多字的文稿再次修改删节,最后将讲话记录稿压缩至757字,不算标点符号只有688字。毛泽东觉得行了,可以定稿了。

原来陈伯达拟的标题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觉得,这个标题不能突出讲话的精髓,他稍事斟酌,拿起毛笔,将原来的标题勾掉,然后,在文章的上方写下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作为文章标题。今天我们看到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就此成稿。

1944年9月21日,经毛泽东删节压缩定稿的《为人民服务》,以新闻稿的形式在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上发表。在延安,无论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还是军队的同志看了这篇文章,无不深受教育。《解放日报》传到我党领导的各根据地、各单位,那里的同志们看了,也深受教育。许多同志把刊登这篇文章的报纸收藏起来,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反复阅读。

延安之外的一些根据地报纸还转载了这篇文章。从此,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教育了一代延安时期的干部,形成了延安时期党政干部、人民军队全体指战员的精神财富,化成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本来作为毛泽东讲话文稿标题的“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也便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

《为人民服务》一文的发表,在中共中央内部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机关内部也引起很大反响。中央的领导同志们,把这篇既通俗易懂又道理深刻、连标点符号算上也仅仅七百多字的短文读了又读,反复体味其中的深刻思想,不约而同地认为,这篇短文概括了我们党及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宗旨,过去大家都在想却没有能够明白表达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集中表达出来了,应该宣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全党倡导这种精神,用这种精神武装全党。

中央有的领导同志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时,赞同毛泽东的提法,积极提倡为人民服务。连反对毛泽东的王明,也在演讲时表示赞同毛泽东概括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八路军、新四军的领导干部们、特别是从事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们,更加觉得毛泽东这篇讲话,高度概括了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性质和宗旨。

从此,许多干部在延安和各根据地的报纸上发表文章时,在向部队作报告时,直接将八路军、新四军称为“人民军队”。在共产党和军队的报刊上、文件中,“人民军队”的提法的次数,超过了过去“共产党军队”“革命部队”“钢铁军队”“先锋部队”等提法。这种提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概括性称呼。

1945年4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会前,在讨论七大通过的文件时,刘少奇和其他许多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提议,应该把毛泽东概括的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写进七大报告中去。毛泽东得知此议,经思考,觉得这样做很有必要,但是,光是“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似乎对为人民服务精神概述不全,强调不够。

毛泽东认真思索后,提出,要在这五个字前边加上“全心全意”四个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个字,既把为人民服务提到更高的位置,又讲到了怎么样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准则,把信念和行动结合起来,更有高度,也更加准确。这九个字,实际上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这个意见被中共中央其他同志所接受。经过中央讨论,决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的七大文件。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政治报告时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毛泽东这段话,把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阐述得更加完整准确了。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修改党的章程报告时,专门提到毛泽东在七大上政治报告中的这段话。接着,刘少奇强调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专门就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刘少奇这篇报告后来以《论党》为题收入《刘少奇选集》上卷中。正是从党的七大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鲜明地概括为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并写进党的七大文件。这一条已经被中国共产党牢固确立,至今未变。

七大之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多种场合作报告时,在写作的许多文件或者文章中,反复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9月,毛泽东在给《大公报》题词时,专门书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书写这五个字,留下了这五个字的多种手写体。中南海南大门照壁上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是毛泽东手写体之一。

1953年,《毛泽东选集》编辑委员会在将《为人民服务》正式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之前,请毛泽东本人再次审阅这篇文稿。由于毛泽东当年在延安五次压缩核订这篇文稿,文字已经非常精炼了,毛泽东本人和《毛泽东选集》编辑委员会的同志,都没有再改一字,只做了两处标点符号处理。

随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也成为每个共产党员和要求政治进步的人们的必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