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04编辑:历史狂流
为解决我国的城市就业问题,毛主席曾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来号召在城里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幅员辽阔,的确是一个广阔天地。 但这个天地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天堂”,它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它的耕地面积还只有16亿亩,与960万平方公里相比,它还只能算是一块未开启的土地。
为了实现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3868万亩的开荒任务,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保证用粮的需要,1955年2月,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在青年团北京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发出号召,号召所有的青年人踊跃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建设祖国的边疆,用他那激昂的嗓音朝大会的代表们喊出:
开荒的大风暴还没有来,但大风暴之前必然有闪电!北京,可以带头,榜祥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首先把垦荒队搞起来,就能带动许多城市青年、知识青年下乡!
尽管胡耀邦的号召是那样充满激情,是那样赋有感染力,但城市青年下乡务农在当时还不可能完全被接受,许多的青年学生抱着犹豫、审慎的心态在等待,在观望,甚至在逃避。
为了让青年学生丢掉思想包袱,积极加入到开发建设祖国边疆的行列,团中央于同年4月间,派出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苏联访问,考察了解苏联共青团组织城市青年远征垦荒、建设共青城的情况。
因为苏联共青团从1954年开始会同有关部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动员了两万多的青年到边远地区垦荒建场,实现了苏共中央制定的2800万公顷的垦荒计划。
7月,团中央发出了《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提出了 “动员一部分城市中未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工作”。
8月,团中央书记处会议又根据中央《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初步意见》的精神,借鉴苏联的经验,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活动,有重点地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并通过北京市团委牵头,着手筹建第一支青年垦荒队。
8月9日,由《中国青年》记者、同时任团中央垦荒筹备组成员的舒学恩执笔,5名青年骨干以发起人身份,向青年团北京市委递交了申请书:
请批准我们发起组织一个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边疆去垦荒,使我们能够为祖国多贡献一份力量。
这5名热血青年就是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乡22岁的共产党员、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和南苑区的李连成、李秉衡,东郊区(今朝阳区)的张生和门头沟区的庞淑英。
这则消息在《中国青年》杂志上一发表,很快在北京青年中掀起层层波澜,纷纷报名申请参加垦荒队,情景十分感人。有许多的青年还捐钱捐物,以此表达他们支持的心愿。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收到6969.4元捐助款。
19日晚,胡耀邦接见了这5名发起人和垦荒筹备组的成员,代表团中央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并提出:“因为这是第一支队伍, 所以规模不宜太大,先组织60人去,明年以后再陆续增加。”
8月30日,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一一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共计60人。当天北京市1500人为垦荒队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胡耀邦在会上作了《向困难进军》的讲话,高度赞扬这支队伍“是光荣的第一支,是中国青年的一个有意义的创举”。号召青年克服困难,在荒原上安家落户,多做贡献。随后,他代表团中央将一面“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授予垦荒队队长杨华。
9月初,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在祖国的北疆黑龙江省萝北县凤翔镇南20里的团结村,建立起全国的第一个垦荒点——“北京庄”,从此荒凉的北大荒,燃起了不灭的青春之火!不久天津、河北、哈尔滨等省市也相继在北京青年的影响下,组织了同样的垦荒队,于1955年底接踵抵达北大荒,联合成立了青年垦区。
到1956年底,在北大荒共建立了北京庄、天津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山东临沂庄、山东胶南庄、山东惠民庄、哈尔滨庄等8个集体农庄。
继北京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之后,1955年9月11日上海也组织了由100人组成的青年垦荒队奔赴江西。
当时上海有1万名青年要求到淮北去开荒,毛泽东得知此消息后,曾指示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说:淮北条件太差,是否去江西为好,那里气候和上海更为接近,吃的也是米饭,江西又是革命老区,那里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需要支援。
随即,共青团上海市委组织了近100人的垦荒队伍,打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 的红旗,唱着《垦荒者之歌》,来到了鄱阳湖畔的德安县。这就是胡耀邦在一南一北树立的两个榜样,当年的11月19日,胡耀邦还受毛泽东的委托,前往江西看望垦荒队,并亲笔题写了 “共青社”。这样,江西德安的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诞生了。
1984年、1985年,胡耀邦曾分别去江西与黑龙江视察了这两个地方,并分别在江西“共青社”和黑龙江的北大荒书写了 “共青城”和“共青农场”的题词。
后来1989年他去世后,他的夫人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了江西“共青城”。这充分说明了胡耀邦对当年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以后,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一批批青年垦荒者陆续奔赴祖国的边疆与农村,改造荒山野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的《中国青年报》曾不遗余力地对这场垦荒活动大肆宣扬,推波助澜。
1956年1月24日,该报的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青年们,开垦荒地去,在那里成家立业吧》的文章,整版报道了 各地青年垦荒队的情况。一时间,胡耀邦的讲话被谱成了歌曲《青年们,向荒地进军》在全国各地到处传唱,垦荒活动达到高潮。
1月31日,来自浙江温州市学校的青年组成了 260人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响应团中央的号召,登上了大陈岛。行前,团中央派专人前往,向志愿垦荒队赠送题有“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 的队旗,并宣读了团中央的贺信。
大陈岛是浙江省台州湾的一个外围岛屿,蒋介石的军队曾在这里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陈浩劫”,烧毁了村镇,劫走了居民,断绝了炊烟,把大陈岛变成了一个无人烟的死岛。
为了使“死岛”复活,1956年1月,团中央书记胡耀邦视察浙江,同青年团地、市委书记座谈时,发出了 “组建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 仅在一个星期内,就组成了这支浩大的垦荒队。
由北京青年发起点燃的垦荒之火,迅速遍及祖国各地。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年共有21万人参加了这场全国性的垦荒运动。
这场垦荒运动,的的确确是中国知识青年高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个口号的前奏中的一个响亮开端,其势虽非汹涌浩荡,却也初澜荡起,它影响了为数不少的城市知识青年和农村回乡青年积极投身其中,它所激励起的奋斗与献身精神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乃至后来的知识青年。
同时,对于中央政府来讲,这场运动也给了他们许多的启发与经验,并因此形成了以后一段时期安置知识青年到边疆“屯垦戍边”、上山下乡运动中一种固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