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知青返城后存在哪些问题

时间:2017-12-07编辑:历史狂流

当时,我们国家也下了大决心准备彻底解决知青问题。1980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教育工作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总书记胡耀邦说,要把让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种地的办法改过来,要用其所长,不要强其所难。过去的办法是一举两害,现在要一举两得。过去那种方法也有点道理,粮食没有过关,要吃饭啊!要使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必须采取政治鼓励和经济吸引相结合的办法。

他批评说:有些同志在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上,思想包袱过重,忧虑过头,或者相当不解放。最近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从广开门路、发展生产着眼,并且放开手脚,走群众路线,搞集体所有制,大中小城镇的几百万待业青年都可以安排工作。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说:以后不要再提倡上山下乡,像北京,我不主张再搞上山下乡了;北京、上海可以多办师范学校、医科院校,派教师、医生支援落后地区;支援落后地区的工资可以提高一点,这比拿大笔钱搞上山下乡划算。

在这以后,各地根据中央书记处的指示,从1980年暑期起,对应届高中毕业生不再组织上山下乡,一律作为待业青年根据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而且在这一年的夏季,国务院知青办对一年多来各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检查,并向中央作了汇报。

在过去一年里,国家通过城乡广开门路,安排了350多万插队知青就业。特别是近百万1972年以前下乡的老知青,得到了优先安排。

尚在农村的200万插队知青可望在年内大部分得到安排。多年积累的插队知青问题,可以基本解决。

从此缩小了上山下乡范围,调整了安置形式,在城镇郊、县办起了8000多个知青场队和农工商联合企业,已经安置了50多万知青,且有的已有了一定的吸引力。

9月6日,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印发经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并原则统一的国务院知青办《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

《意见》中明确提出:今后城镇中学毕业生的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要从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的原则出发,实行城乡统筹,把城乡两方面安排知青的工作逐步统一起来。具体到一个地方,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能够做到不上山下乡的,可以不下;不能全部在城镇安排的,要从城乡两方面广开生产门路,予以安排。

为了解决好插队知青的善后问题,《意见》要求:一定要本着“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精神,力争一两年内,区别不同情况,把他们安排好。

“国家关心,负责到底”,这是周恩来总理1965年对上山下乡工作讲过的两句话。这两句名言自1965年以来多次出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指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文件中和各级领导人的讲话里,成为了党和国家指导上山下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各级领导在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的行动指南。

《意见》还提出:今后需要动员城镇知识青年去农村的地方,应实行政治动员和经济吸引相结合的办法。

进场队的知青其城镇户粮关系不变,留场就业的计算工龄。各地知青工作机构如何调整(包括并撤)不强求一律,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定。

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广开就业门路,采取多种途径,抓紧安排插队知青,尤其是老知青。于是到1981年各地基本停止了知青上山下乡工作,而是集中精力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96万插队知青的安排问题以及大量需要处理的知青遗留问题。

比如知青场队的整顿和归属问题,知青经费和物资清理、处理问题,插队知青的工龄如何计算问题,在乡已婚知青的安置及子女回城上学问题,知青中的冤假错案平反问题,病残知青的安置问题等。这些问题情况复杂,政策性又强,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

推荐阅读:

知青是什么群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