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以来,涌现出多位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的统帅,更有许多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然而,在众多将帅中,享有“军事家”称号的仅有36人。其中包括开国领导人5位: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
开国元帅10位: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开国大将10位: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以及建国前牺牲的11位革命先烈: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
11位建国前牺牲的开国军事家中,叶挺是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和新四军首任军长。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黄公略是红军初创时期的军长(政委),方志敏、刘志丹、罗炳辉为土地革命中后期的军团领导,左权、彭雪枫为八路军、新四军师以上高级将领。他们对于创建和领导人民革命武装、指挥军团和兵团作战功勋卓著。
1、叶挺(1896-1946)
广东惠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后赴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1925年9月回国,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4军独立团,任团长。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又有“铁军”称号。
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在牢房中书写《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时年50岁。
2、许继慎(1901-1931)
安徽省六安县人。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叶挺独立团第2营营长、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第4军第11、第12师师长等职。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叛变后,曾以独立师师长的职位作诱饵,妄图策动许继慎叛党,被他断然拒绝。
曾率部取得双桥镇大捷,获鄂豫皖红军首次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此后,坚决反对张国焘提出的远离苏区,冒险进攻的错误军事行动方针。在遭非法逮捕后,始终坚持原则,对党赤胆忠心。1931年11月在“肃反”中被诬陷杀害于河南光山。1945年党的七大为其平反昭雪。逝世时,时年30岁。
3、蔡申熙(1906—1932)
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1924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营长、第20军团长、南昌起义第11军24师参谋长、广州起义广州市公安局局长、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15军军长、红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军委副主席、红25军军长等职。
1932年7月率部在英山、麻埠地区与各路进犯敌军展开激战。10月9日在湖北黄安(今红安)河口镇战斗中,腹部中弹,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
4、段德昌(1904—1933)
湖南南县人,先后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和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此后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鄂西共青团特委书记、鄂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第1师师长、红6军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红2军团红6军军长、新6军军长、红3军第9师师长等职。
1931年4月,指挥部队连战连捷,取得三官殿、沙岗等战斗的胜利,被湘鄂西苏区军民誉为“常胜将军”。同年秋,在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下,红3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他率9师担负阻击、断后等艰巨任务,转战3500余公里,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1933年5月牺牲。#p#分页标题#e#
5、曾中生(1900-1935)
湖南兴宁县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武装工农部部长。
1930年9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在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的危急时刻,他指挥反“围剿”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31年2月,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挫败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他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在七里坪战斗中负伤。1932年参加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在此期间,他虽处境艰难,仍致力于加强部队军事训练,注重军事理论研究,系统地总结红四方面军反“围剿”作战经验。1935年8月牺牲。
6、左权(1905—1942)
湖南醴陵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期、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先后任红新12军军长、红1军团参谋长与代理军团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兼第2纵队司令员等职。左权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毛泽东称左权为“我的湖南小老乡”。
抗战爆发后,身为八路军副参谋长的他协助八路军正副总司令朱德、彭德怀指挥作战,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取得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25日,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转移时,身上多处被日寇的炮弹弹片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周恩来称他是“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7、彭雪枫(1907—1944)
河南省镇平县人,先后任红军大队政治委员、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委员和中革军委第1局局长等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1野战纵队1梯队队长、红3军团5师师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红1军团4师政治委员等职。
1944年8月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时年37岁。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智勇双全,战功卓著,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8、罗炳辉(1897—1946)
云南彝良人,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纵队长、军长等职,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连战连胜。在完成艰险任务中,智勇兼备,屡立战功,曾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9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过闽江。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北上,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中央军委赞誉红9军团为“战略轻骑”。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虽身患重病,仍亲临前线部署作战。1946年6月21日在兰陵时突然病情恶化,不治逝世。
9、黄公略(1898—1931)
湖南湘乡人,毕业于黄埔军校高级班,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13师4团党代表、红5军第2纵队纵队长、湘鄂赣边境红军支队支队长、红5军副军长、红6军军长、红1军团第6军军长等职。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坚决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指挥红3军英勇作战,屡建战功。#p#分页标题#e#
在龙冈战斗中击退国民党军第18师的连续进攻,在富田战斗中歼灭敌军第28师等部,在老营盘战斗中歼灭敌军第9师独立旅。1931年9月15日,率部参加方石岭追击战,歼敌第52师等部。在指挥部队转移途中,于吉安东固六渡坳遭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毛泽东在其著名诗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道:“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足见其对杰出的红军将领、军事家黄公略的信赖和倚重。
10、方志敏(1899—1935)
江西弋阳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被俘时,国民党士兵搜遍他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名文稿。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11、刘志丹(1903—1936)
陕西保安人,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先后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反帝同盟军副总指挥、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红26军42师师长与参谋长、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及前敌总指挥、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红28军军长、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
刘志丹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周恩来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挺进晋西北。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1943年,刘志丹牺牲7周年时,毛泽东亲笔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