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23编辑:历史狂流
朱老总,从南昌起义先遣司令到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一以贯之。但网上有个别人一度质疑朱老总没打过什么仗,那么朱德总司令的实力究竟是怎样的呢?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是总司令威望和地位的起点。
但南昌起义部队对朱德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个不短的过程。
不论是起义之前还是起义进行中,组织指挥起义的核心领导成员中没有朱德。起义当天晚上,前敌委员会分派给朱德的任务,是用宴请、打牌和闲谈的方式,拖住驻军的两个团长,保证起义顺利进行。
朱德真正发挥作用,是在这支部队面临失败结局的时候。
1927年9月初,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兵分两路。这就是著名的“三河坝分兵”。这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重要节点,也成为了朱德人生的转折点。会议决定主力部队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直奔潮汕;朱德率领带领原属叶挺的25师三千多人留守当地,顶住敌人追击三天三夜。
三天里,朱德率部完成了任务,损失六七百人,还剩两千多人,正收拢部队与主力会和时,朱德得知主力已全军覆没,当时的领导人全部分散突围,自己手上的两千多人成了最后的火种。闻讯,犹如晴天霹雳,这支孤军与上级的联系全部中断,四面又都是敌人,部队大乱,军心涣散。
这真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时刻。没有基本队伍、说话没人听、不过被作为一个老同志尊重的朱德,接过了这个很多人已不抱希望的摊子。他以异乎寻常的执着坚定和领导能力,为这支困境和混乱中的队伍指明了出路。
从8月一直走到10月底,部队因为没有补给,人越来越少。两千多人走到江西安远天心圩只余了八百多人。由今回首,真是中国革命千钧一发之际,若是这八百人散了,南昌起义的队伍便是片甲不留,武装斗争很难胜利。
危难之间,朱德站了出来,就在稻田的一个土坎子上,高声说:“大革命失败了,我们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了,1907他们成功了,我们今天就是俄国人的1905,总有一天我们会迎来属于我们的1907。”据台下官兵回忆,当时没有几个人知道所谓的1905与1907究竟是什么。
但是,就是在朱德的激情与信心中火焰一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此时的朱德高山一样地耸立着。陈毅回忆道:“在这最黑暗的时刻在群众情绪降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光明前途,这是总司令伟大的地方。”
在那个残酷又激烈的战争年代,敌强我弱,这是我军前期面临的一大难题。当时我军作战的战术策略就是打游击战和运动战,这一作战原则的提出者和创始人之一正是朱德总司令。
1925年7月,朱德从德国到苏联的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几个月后去莫斯科郊外一个叫莫洛霍夫卡的村庄接受军事训练。受训的有40多名来自法国、德国的中国革命者,主要学习城市巷战、游击战的战术。教官问朱德回国后怎样打仗,他回答:“我的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
1928年4月28日,朱老总与毛主席会师后,将游击战术思想带到了井冈山,并与毛主席一起总结出了著名的游击战术“十六字诀”。
朱德总司令的军事才能都是在长期的军事生涯,特别实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得出的。他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善于在戎马倥偬的战斗间隙,从理论上总结红军的建军经验和作战原则。1931年7月,他相继撰写了《怎样创造铁的红军》、《怎样指挥和掌握军队》、《黄陂、东陂两次战役伟大胜利的经验与教训》、《怎样学习山地战斗》、《谈几个战术的基本原则》等等,文章不但继承了古田会议的建军思想,提出了建设铁的红军的基本条件,而且在战略战术上提出了“战略要寻找敌人的主力,战术要寻找敌人的弱点”等著名论断。
红军时期的朱德
回溯当年,南昌起义失败之后,朱老总率领南昌起义硕果仅存的一团劲旅,仅以八百壮士,与敌人巧妙周旋,杀出一条血路。他所率领的这八百位勇士,铸成了我军的第一支钢铁雄师,产生了朱德、林彪、陈毅三位元帅,粟裕一位大将。
粟裕大将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这一时期时,满怀深情地描绘道:“进到石径岭附近,这里都是悬崖峭壁,地形十分险要,只有一个隘口可以通过,却被反动民团占据了。这时朱德同志突然出现在队前,他一面镇定地指挥部队疏散隐蔽,一面亲自带领几个警卫人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人的侧后发起进攻,敌人惊恐万状,纷纷逃跑,给我们让开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同志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掂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
蒋介石就相继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围剿”,朱德以他丰富的军事经验和作战实践,为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遭到排挤。当蒋介石自任“剿匪”总司令,分左、中、右三路向中央苏区发起进攻时,朱德和周恩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在预期遭遇的运动战中消灭敌之一路的方针,在黄陂、草台冈战斗中一举歼敌近3个师,俘敌万余,缴枪万余支,大炮40门,新式机关枪300挺,打破了敌人的“围剿”。蒋介石也感叹:此次挫败,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与彭德怀合影。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朱德总司令与彭德怀副总司令率领八路军主力三万两千人开赴山西太行前线,开辟华北抗战,在晋东南地区建立了八路军前线总部(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我军华北敌后的抗日战争。在他和彭德怀的领导与指挥下,八路军首战平型关,设伏雁门关,夜袭阳明堡,斩获甚多,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威名天下扬。华北各地,黄河两岸,到处燃起了抗日的烽火。
到朱老总离开前,不足三年,八路军主力已经迅猛发展到二十二万人,地方武装和游击队数十万,华北各地建立了至少十一处比较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给侵华日寇以沉重的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振奋,给我全军将士以极强的鼓舞,八路军声威大振。
抗日战争发展到后期,我军已拥有正规军近百万,民兵游击队二百多万,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大军。这些成就与朱德、彭德怀在华北的正确指挥与领导是密不可分的。华北抗战的开展与八路军的大发展,为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5月,朱德(中)与陈毅(右)、粟裕(左)在濮阳。
解放战争时期,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主管军事的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在战略决战中,科学预见和指导了三大战役进程,为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三大战役之前,朱老总就部署、谋划了石家庄攻坚战,关注、支持了临汾攻坚战,帮助和指导了华野濮阳整军,并条分缕析地提出了对长春实行攻坚与长围。朱老总对这些战役的宏观指导则为三大战役的全面铺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
朱老总立足于全国战场,从战略战术方面对三大战役的进程作了全面的预示。即预见三大战役尤其是辽沈战役的具体进程,并第一个指出中原战场是决战的战场;对东北和济南等战场形势作了分析总结,并预示1948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对中原黄淮地区战场作出预见,并预示1948年冬解决东北问题;对淮海战役及全国决战进行预测,并预示傅作义部最终将被歼灭。
朱老总在三大战役发起前夕和进行过程中,以高超的军事谋略和精妙的指挥艺术对全国各战略区尤其是华北、东北、中原、华东所进行的科学预见和战略指导,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上一篇:那些年北京与新疆的万里通话
下一篇:五四运动只有他知错改过保全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