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为什么川军打仗那么厉害

时间:2020-09-21编辑:历史君

  在抗日战争中,川军装备是最简陋的;可是装备简陋的川军,却作战英勇,屡立战功,获得“无川不成军”的美誉。那么,装备简陋的川军,打仗为什么却如此英勇顽强呢?

  一、羸弱之师出川抗日。

  1911年清朝灭亡后,四川成立了军政府,但五个派系间谁也不服谁,天天互殴争夺地盘。当时的川军士兵使用的枪械,还是清朝留下的老毛瑟枪。由于年久失修,有的枪打两枪就拉不开栓了。每次开战前挖战壕,工兵营都要挨家挨户找老百姓借锄头。

  当时的四川军阀都没什么文化,手下的官兵更是连地图也看不懂。在老百姓看来,这些军阀间的内战,基本上和村民聚众斗殴没什么两样,士兵不仅装备拙劣,军纪涣散,战斗力也极其低下。

  卢沟桥事变后,四川省主席刘湘在南京国防会议上,面对各军阀主战主和的争论,慷慨陈词道:抗战,四川出兵30万,壮丁300万,供给粮食数万石。

  1937年9月5日,四川省各界人士,齐聚成都少城公园,欢送出川抗日将士。纵队司令唐式遵的誓言响彻云霄:“此行出川为国雪耻,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打内战时被人骂作“唐瘟猪”的唐式遵,此时成了悲歌慷慨的英雄。数万军民为之泪如雨下,掌声雷动。

  二、备受歧视军备不足

  川军出川之初,就被分散至各个战区,蒋公答应补充的武器装备,也不见踪影。士兵们所持武器大多为质量低劣的川造步枪,很多都不能使用,有些枪甚至没有刺刀。重型火力更是严重缺乏,每个师只有十几挺轻重机枪,几门小型迫击炮,大型的山炮一门都没有。

  不仅如此,川军们到达各战区后,等待他们一腔热情的,却是对心灵和身体上的冷遇。特别是第二战区的阎锡山,不仅没有为远道而来,穿着单衣的川军子弟们补给御寒的冬衣棉被,最后居然连粮食都不给了,还指责川军“抗战不足,扰民有余”,并打电话给军委会,要求将川军调走。

  第二战区的程潜同样拒绝了邓锡侯带领的这支川军队伍,并回复蒋公:阎老西不要的烂队伍,我也不要。

  在歧视和冷遇之下,川军士兵们愤怒、失落、耻辱、后悔。最终,第五战区的李宗仁同意收留他们。1938年元旦,邓锡侯、孙震率领部队来到徐州。在见到李宗仁后,感激地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除了补充服装粮食,李宗仁还为这支川军补充新枪500支,以及大批子弹和迫击炮弹。

  三、死战报国扬名立威。

  淞沪会战打响后,杨森率领的第20军,装备是整个川军中最差的。和其它地方军队更不可比拟,一个连只有一挺机枪,五六十条步枪。但正是这支装备寒酸的部队,和日军第7、第35联队在陈家行血战七天。战斗结束后,全师四千多人只剩下六百多人,营长全部阵亡,每个连活下来的只有五六个人。此战打出了川军威名。

  1938年3月15日,台儿庄战役拉开序幕,首先和日军展开较量的,是驻守滕县的川军。而对手是有着猛烈炮火和空中轰炸支持的三万日军,双方展开了三天三夜的殊死搏斗。最终战损比达到15:1。在手下士兵伤亡殆尽,敌众我寡,城门被破之际,师长王铭章率师部亲自和日军厮杀,最终以身殉国。

  台儿庄战役结束后,李宗仁指出:“若无川军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无用论”自此得到终结。

  长沙会战中,第20军在通城、通山击溃日军第33师团,收复渣市、麦市。此后在影珠山全歼日军一个大队1300余人,击毙大队长山崎茂,川军威名远播。

  抗战胜利后,据国民政府统计,未受日寇战乱所患的四川,近40万川军子弟出川抗战。此后8年中,加上各类支援人员,四川共350万人为抗战流血流汗。川军伤亡人数,达到全国抗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其中阵亡263991人,受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总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

  川军在抗战中的表现,也充分说明,装备并不是决定战斗力的关键,只要如川军士兵那样,面对牺牲毫不畏惧,那就是一支了不起的部队,一支有血性有精神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