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与沙俄谈判,最终抱病死于异国

时间:2017-02-23编辑:梓岚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打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苍茫西逃西安,京城一片混乱。沙皇俄国除联合其他国家攻打北京外,还单独出兵,野蛮武装入侵中国东北。到1900年10月底,俄军侵占东北全境,残酷杀害20余万中国百姓,对中国东北实行历时数年的军事占领。

随着谈判活动的展开,在善后的同时,如何处理更加复杂的东北问题,成了悬在清朝统治者头上的大事。

1900年10月,清政府命令黑龙江将军绰哈布和盛京将军增祺、吉林将军长顺,在东北地方与俄军统帅交涉,分别接收东三省。增祺授以道员周冕全权,赴俄营商议。

周冕无德无才,到俄营后,即被俄国人胁制。11月16日,俄方迫使周冕擅自在事先拟订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上签字之后,拿着章程,逼迫增祺画押。

这个章程规定,大清朝只得到一个盛京将军的虚名,其他的权力都归黑土地上的俄国佬。也就是说,按照这个章程,中国东北名义上属中国,但是实际上却成了俄国人的领地。

消息传开,举国大哗。清政府只得通电指责增祺与俄国擅订“暂约”,革职查办。

1901年1月1日,流亡在西安的清政府正式选定户部左侍郎杨儒,去俄国交涉索还东三省。

杨儒临危受命,1月4日即带翻译陆征祥,深入沙俄这样的虎狼之国。前途未卜,两眼一摸黑,为了民族大义,只得咬牙前行。他前往俄国财政部,会晤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当杨儒问到交收东三省之事时,维特假惺惺表示不要中国寸土,同时却辩称清政府还没完全安定,拒绝撤军。

杨儒(1840年-1902年2月17日),字子通,清代铁岭人,隶汉军正黄旗。同治六年(1867)举人。光绪十四年后任江苏镇海道道员,浙江温处道,安徽池太道,四品卿,驻美公使兼斯尼巴亚(西班牙)和秘鲁公使,太常寺少卿,俄、奥、荷三国公使,工部右侍郎。

1月8日,杨儒在西方报端见到披露出来的“暂约”,不禁大吃一惊,急忙约见维特,探询和证实“暂约”。

维特爽快承认确有此事。杨儒情知“暂约”所订各款丧权辱国,当即表示强烈反对。认为所列各款决不会是清政府的本意。维特见杨儒不承认“暂约”,便凶相毕露地以武力相威胁。

杨儒也不示弱,表示清政府已做好准备,将给挑衅的人以迎头痛击。这次会晤不欢而散。

1月19日,沙俄外交大臣拉姆由黑海返回彼得堡,杨儒即前去会晤。

杨儒北后,是战乱破碎的国家,逃避一隅的政府,完全没有国际威信可言。杨儒却挺起中国人的脊梁,痛斥沙俄言而无信,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它所称保全中国主权的承诺,表面上交还东三省,实际上却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他正式向俄方声明:“暂约”系一已革职的官员订立,政府全不知情,实属擅行妄订,不能作数。

会晤中,杨儒得到确切情报:废止“暂约”的关键,取决于俄权倾一时的宠臣维特的态度。

1月23日杨儒再次约见维特,交涉废止“暂约”问题。维特则十分蛮横地坚持中国政府必须先批准暂约,然后再商议签订正式条约。杨儒坚持不懈,据理抗争,终于迫使维特做出让步,应允了废止“暂约”。

杨儒在21天内,先后八次分别约见维特、拉姆,口争舌辩,百般交涉,终于迫使俄方应允废止“暂约”。然而,开议正约的前途仍难预料。

2月9日,杨儒如约前往俄外交部,与拉姆会谈,商订有关正式谈判开始日期、条款内容及约稿文本等问题。杨儒再次声明了原则立场,即所订条约各款不得有损清政府兵权、利权、吏治之权。拉姆则含糊其辞,企图蒙混过关。

2月16日,杨儒拿到了俄方草拟的约稿。他一面仔细研究约稿内容,一面将约稿发回国内,指出该约稿侵犯中国主权的条款极多,请求政府给予指示。另一方面,杨儒又赴俄国外交部,约见拉姆,对约稿进行了批驳。

2月23日,杨儒会晤维特,探询这位俄廷宠臣对商改约稿的态度。维特则以出兵满洲威胁杨儒尽快签约,见杨儒不为所动,又以断绝外交关系相恐吓道:“贵国现在只有两条路可走,或即刻签约,或者与俄国决裂,以至兵戎相见。”通过这次会晤,杨儒从维特的强硬态度洞悉了俄国对中国东三省贼心不死。

3月12日,应俄方的召见,杨儒如期赴俄外交部会晤拉姆。在这次会晤中,俄方向杨儒呈递了最后约稿及限15日签字的最后通牒。

俄方出具的最后约稿,共十一条,虽在一些条款上稍作修改和让步,但仍试图控制中国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大权。

杨儒在接到最后约稿的次日,致电清朝政府和李鸿章,乞速请旨裁夺示遵。

李鸿章对这个不准更改一字的约稿,认为:再稍作推敲,即可定议。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大员,以及英、美等国竭力阻止签约。

清朝政府面对两难选择,拒签恐激俄怒,签约又恐各国效尤,不能果断决策,一切措置,都不得要领。

各方拉锯不下,杨儒也只能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在此期间,杨儒屡次约见俄国外交部,均以无暇辞绝,所送去的约稿商量改动之处,仍原封送回,不收不阅。杨儒日夜焦虑,心急如焚,竟于3月22日由俄外交部返回寓所途中,落马跌伤左腿。同日,李鸿章一份电报,把皮球踢给了杨儒:“尊处明告英及各国驻使,势处万难,不能不允,一面即酌量画押,勿误。”

在这种情况下,杨儒抱定宗旨:没有明令,决不签字。

3月25日,拉姆再次约见杨儒,此时俄方的最后期限日渐临近,中俄关系也日趋紧张。拉姆威胁说:“明日已到限期,我将去拜见沙皇陛下,如果杨先生再不签约,后果将难以预测。”杨儒不畏强权,严辞拒绝。

谈判结束后,杨儒离开俄国外交部,回到清政府使馆。时逢天寒地冻,年事已高的杨儒连日里与俄国人争吵,情绪激动,又因自己的政府软弱无能而极度郁闷。13场谈判下来,他疲惫之极,头晕眼花,下车时不慎滑跌倒地,摔昏过去,从此一病不起。

这次会晤,便成为杨儒与拉姆的最后一次交涉谈判。

3月26日,杨儒在病中收到由盛宣怀转发来的拒绝签字画押的政府决定。

清政府最终拒绝与沙俄签订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1902年2月20日,杨儒带着忧国忧民和壮志未酬的悲情,病逝于清政府驻沙俄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