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27编辑:梓岚
明清时期有五个名声很大的望族——周黄蓝杨郭。其中周氏居首,其以才高气卓为人敬仰。
“章嘉埠周”和“留村周”两大族群,都有卓越的代表人物,尤其是“章嘉埠周”中的周如砥,幼年丧父,却得到伯父“扶植犹子”的关爱,并曾出任万历时的国子监祭酒,史书称他“以文章名天下”,“天下士多出其门”。本期,我们跟随周氏后人和即墨文史专家追踪周氏故事,感受即墨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章嘉埠” 名字来自一孤儿
周氏第十八世孙周世强先生告诉记者,关于祖上的历史来历,他曾撰写过多篇文章,在《即墨周姓述略》中,我们了解到章嘉埠支派的来历。
在《即墨县地名志》1897年即墨县行政图中已经出现过章嘉埠三个字,不过这并非该村落最早的名字。“一世周伯荣迁墨城北乡之张家埠”,周世强说,根据清同治乙丑进士周铭旗所著的《即墨乡土志》记载,一世祖来自河南汝南。
通过这个村落的名字,我们可以初步推断,与一些来到即墨垦荒种地的迁徙不同,周氏所到之地本就是个村庄,而且最早立村的人姓张,张家埠在即墨西北部,五沽河南岸,地势较高,因而取名为埠。
周家人本是来安身立命的,因而落脚后专心务农,勤俭持家,默默地在五沽河畔耕耘。百年左右,周氏生活日裕,三代周氏族人的辛勤劳动赋予后世得以学习诗书的机会。到了四世,一位名叫周尚美的后辈逐渐显露头角,他“字文华,诰赠朝议大夫,国子监祭酒”,要知道几代“茫乎无闻”的农家人,有了字,极有可能是有文化的象征,因为古代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字号,在元末甚至连正常的名字都没有,几个数字代号就“打发”了。由此可见,张家埠的周氏通过辛勤劳动,积累了家业,也通过让后代读书积聚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周尚美生有四子:周国、周邦、周民、周赋。三子周民生二子:周如纶、周如绵,另有二女。四子周赋生三子:周如珠、周如砥、周如京,另有一女。其实,真正称为读书人的是周氏族人周民。
他的弟弟周赋,“字良卿,累赠朝议大夫,右春坊,右中允,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周世强撰文称,“他重文尊祖,乐善好施,信义立世”。这足以说明,周赋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影响了子女,影响了后来声名显赫的周如砥。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七月的一天,对于周如砥兄妹四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正值壮年的周赋去世,九月安葬,他的妻子于氏29岁,“触圹欲殉”,头撞墓穴欲追随丈夫而去,被周如砥的众伯母救下,然后,她“至家痛悼不食,过十日见背(去世)”。在即墨古城北阁里有两座牌坊,一座是赠礼部右侍郎周如砥的“经筵学士”坊,另一座便是为中允周赋之妻于氏立的贞节坊。牌坊里演绎的都是血泪故事,尤其对于才8岁的周如砥而来说,父母双亡意味着孤苦伶仃。
然而,周氏兄妹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伯父周民和伯母孙氏不但收留了他们,还视如己出,不但让他们吃饱穿暖,还供他们读书,所以,世上才少了四个混迹市井的野孩子,有了后来“以文章名天下”的周如砥。而正是后来周如砥多次受到朝廷嘉奖,故家乡改名为章嘉埠。
“扶植犹子” 感人至深伯侄情
即墨古城临近西门的十字街上,曾有一座“扶植犹子”坊,“犹子”指的是侄子或侄女,这座牌坊的背后,就是周民与周如砥兄妹四人的感人故事。牌坊是奖给为侄子弃官的周民的。
周民(1523年~1579年),字振卿,号陵东,隆庆元年(1567年)岁贡。他是位天才,7岁能工诗对,每日记诵千百言,读书过目不忘。“补弟子员,文誉益鹊起,郡辄高等”,以他的资历,应该可以做官了,然而,弟弟周赋去世后,周民在墓前立下誓言,要照顾周如砥兄妹四人,毅然决定放弃仕途,终身布衣,专心养育教育子侄。虽然县令前来规劝,他都不改初衷。周民的妻子孙氏,更是周氏媳妇的典范。
夫妇二人,妻子温婉贤淑,不但孝敬公婆,妯娌和睦,在弟媳去世后,更对侄子们百般关爱,要知道加上弟弟的三子一女,他们家里有五子三女,“最大的周如珠也才11虚令,8个幼童,人智未启,待哺待乳”,抚养重担可想而知。然而,她并无怨言,“左提右挈,前襁后负”,“衣鞋衿帽,濯洗缝纫,无不出自她一人之手”,“视侄子胜己子,饥喂食,寒加衣,婚授产,嫁陪妆”,甚至有的幼小侄子都不知道她并非自己的亲娘。当侄儿们学业有成之后,她提着竹篮到弟弟和弟媳的墓前哭告,以慰二人在天之灵。
因而,万历二十一年,当得知伯母孙氏病逝的消息后,周如砥哀毁不胜言表,他上疏请归治葬,文中字如泪下,“臣伯母之于臣,虽伯母,母也。乃伯母葬臣之父,葬臣之母,而臣不能葬其身;伯母抚臣三十余年,而臣不能哭之以一日,臣独何心而忍不以归葬请乎!”可惜的是,“皇帝心实怜悯,下所司议定,无奈所司以无有先例而没有议准”,毕竟没有给伯母守丧的先例。
周如砥坚持不懈,两年后,再次上疏,却又因会试阅卷公务不得脱身,在忙完公务后,便立刻回到即墨,为伯母服丧三年。在此期间,他僻居在乡村一隅瓦庄楼,潜心写作《漕运志》,并教导孩子习读课业,谢绝一切来访,为伯母服丧期满后,才于万历二十六(1598年)年复朝。这样的伯母与侄子之情,成为一段佳话,在即墨流传了数百年。这是后话。
孙氏在生活上照顾8个孩子,周民则一边种地,一边开课教导子侄,使得他们在学业上突飞猛进。子侄五人也不负所望,皆功成名就。老大周如纶“于万历四年(1576年)中举,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历任襄阳知县、工部都水司主事,山西代州司马,勤于政务,深得民望”,周世强称,周如锦也官至盐运司运判,他“以文章科第驰聚艺林”,不但聪明绝顶,而且正直低调,事情办不成绝不张扬,“可谓真君子也”,他著有《紫霞阁文集》等。周如砥与弟周如京于万历七年(1579年)同成举人,周如珠被授忠勇校尉、神机营把总。当然,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周如砥。
上一篇:探秘:清朝建宁公主的悲惨人生
下一篇:这位太监娶妻轰动整个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