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13编辑:历史狂流
明朝实力的强大从郑和下西洋这件事上就能可见一斑,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国家强盛,万国来朝,这大概就是中国历代皇帝们共同的最大梦想吧!历史上我们和西方殖民者正好截然相反,并没有什么领土上面的要求,因为我们很自负,认为我堂堂天朝上国,万物丰盛,牛X的不行,哪里看的上你那点儿锅碗瓢盆儿。自古以来汉朝我们有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周边各个国家留学生来我天朝学习先进的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然而小编在这儿要说的是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
明朝其实很强大
很多人印象中的明朝中规中矩,没法与汉唐相提并论,可实际上大明援朝鲜、平云南、拒北元、下西洋,绝对是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虽说明朝的版图在中国历朝历代里面不算大的吧,但是不能就以此来评定它是否强大,要照这样说的话那当初英国那么巴掌大点儿的地方,何以占据广大殖民地?区区日本那么小,何以让我们头疼不已?明朝把雄霸欧亚大陆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打成了北元,再把北元打成了鞑靼,让世界各国威风丧胆的蒙古军被明朝打成了杂牌儿军,而且还发明了火器,还有那“永乐盛世”也非康乾盛世可以所比拟的。
郑和其实是名伊斯兰教徒
既然现在太平盛世了,国家又这么叼,那我们这皇帝朱棣自然是闲不住啊。况且这朱棣目标远大,感想敢干,皇帝这位子都是他篡来的,还定都北京弄了个“天子守国门”,这刚坐稳了皇位就想着威家四海,万国来朝,于是就任命身边的一个太监来完成这件“伟业”。
这个太监可不一般,此人原名马三宝,云南人,而且还是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当年傅友德、蓝玉奉朱元璋之命令平定云南,战后很多儿童成为了战俘,马三保就是其中一员,那时还年仅11岁。当时对待儿童战俘有个很残忍的惯例——阉割,本来就流离失所的马三保就这样无情的被命运所折磨着,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
这个年仅11岁的少年开始跟随者明军南征北战,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后来遇见了影响他一生的人,朱棣。后来马三保跟着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朱棣也颇为赏识他,一登基就封他为内管监太监,并赐姓“郑”,后来马三保便改名为郑和,这个名字也伴随了他一生,并载入史册。
开始起航当大国就是爽
在永乐皇帝朱棣的支持下,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出航了,足有两万七千八百余人,而且不得不说明朝的造船业真是发达,最大的船光帆就有十二张,锚和舵都是那种巨无霸形的,要想驱使它,至少要几百号人喊着口号一起动手才能摆的动,地位就相当于现代的航空母舰。
郑和的船队先是向南航行,到达了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当时统治此岛的有两个土著政权,常年征战,你打我我打你。当郑和船员上岸时,一不留神被其中一方给当成敌对方给宰了,死了一百七十多人。于是手底下船员个个愤慨激昂,哭天喊地的要郑和下命令报复,当时凭借着先进的舰队、大炮,想要灭了他们易如反掌。不过郑和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克制着自己的愤怒,劝诫船员们不要忘记此行的目的,如果要打自然是能胜,但是打败爪哇的消息一定会传遍西洋,这样各国一定就会怀疑我们的来意,我们就无法达成使命了,于是郑和力排众议,派出使者前去交涉。
当对方国王得知此事时真是吓得魂不附体,又派出使者反复解释误会,又是派人去到天朝谢罪,因为他们明白,以大明朝的实力灭掉他不费吹灰之力。当永乐皇帝朱棣得知郑和的做法后也颇为赞赏,同时把爪哇国王派来的使者教训一番,并让其赔偿六万两黄金,后来爪哇国王砸锅卖铁的凑出了一万两黄金,向永乐皇帝朱棣解释实在是凑不出来了啊!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朱棣却答早知道你们是凑不出来的,要你们赔偿黄金不过是让你们明白自己的过错,我堂堂天朝上国难道缺你那点金子?朱棣此举完全征服了爪哇,此后他们自觉的年年向天朝进贡。
经过了这次风波后郑和船队继续航行,一路与西洋各国交流联系并开展贸易活动,这些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者跟随郑和船队,准备去向中国皇帝朝贡。
我们和西方殖民者的区别
郑和总共七下西洋,最远到达过非洲东部海岸,主要为了和平交流和官方贸易,彰显我天朝威严,顺便收拾收拾海盗和一些不听招呼的小国家:又或者调节国家矛盾,比如暹罗与苏门答腊:还有些国王亲自带队跟随船队到中国去观光,我们是管吃又管喝:再带回一些珍稀土特产,比如长颈鹿这些当地的动植物。虽然西洋各国国力和大明相差很大,但是我们的大明朝并没有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冷嘲热讽,它以自己开放的文明和包容性从内心上使这些国家感到钦佩。
我们和西方殖民者不同,西方殖民者手里捧着一本所谓“爱”的圣经,大肆宣扬我们是为了向你们传播福音来的,然后却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用各种暴力手段杀人放火,屠杀土著,掠夺本就属于当地人的财产,还插个旗子和那些自古就在那里生活的土著们说这是我们的领土!并且奴役当地的人们去做那些最肮脏最苦最累的工作,最后把当地的土著杀的近乎种族灭绝!这就是西方殖民者做的。
而郑和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从未主动攻击过,从不仗势欺人。在和郑和船队交流的西洋各国人们,无论人种,都能从这些陌生的脸上看到最灿烂的微笑,因为他们心中明白,这些人是和平的、友善的。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明朝所做之事,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愿天佑我中华!